總而言之,趙構的小朝廷如今就如風雨中飄搖欲墜的小舟,不僅隨時都有可能翻船,還在茫茫大海中迷失了方向。
……
與趙構的小朝廷相比,韓擎這裡可就紅火太多了。
軍人摩拳擦掌,準備整軍北上抗金。
官員們群策群力,準備實施良政,大力發展。
可謂是,政通人和,一切都開始復甦。
而且,韓擎隨便納了四個小妾,就使得近十萬南兵、數千太學生、近百官吏北上,而與韓擎政權作對的趙構政權,差一點就因此土崩瓦解,絕對可以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典範。
這讓那些曾反對韓擎納趙構之母韋賢妃、趙構妃嬪邢秉懿、田春羅和姜醉媚為妾的人,全都閉上了嘴巴。
在與許翰溝通完,瞭解了趙構政權目前有多危如累卵之後,就連李綱都改口了,開始主張攘外必先安內,也就是主張韓擎先南下滅掉趙構,然後再北上與金人進行國戰。
李綱的主張,得到了不少人的贊同。
不過——
也有不少人認為,強大侵略性又強的金人才是他們這個政權最大的敵人,趙構只是一個胸無大志的懦夫,一點都不具有威脅性,可以先放任之,甚至可以先與之議和,等收復了河北、河東之後,再以大勝之軍威逼趙構投降,這樣就可以避免內戰和內耗使中國之民不必大傷元氣了。
公平的說,這兩種主張都有站得住腳的論點。
先說前者,也就是先滅掉趙構政權。
韓擎召見李綱,問其所想。
李綱言:
“若要抗金,一則需要江南、巴蜀財賦糧食支援,二則需要西北兵馬支援,二者缺一不可。”
“臣若是沒有料錯,大王糧倉必已臨空,若不得東南之糧食繼存,不出三月,大王必不戰自潰。”
“故而,大王當趁還有些餘糧,當機立斷南下剿滅康王,打通南北糧道、財道,才可與女真一決勝負。”
而支援北上的人(以宗澤為首),則堅持認為,糧食、兵馬固然重要,可也不能忽略士氣,如今,河北、河東的忠義民軍都在積極抗金,拖住了金軍的大量有生力量,若此時不挾大勝之威,藉助河北、河東忠義民軍的力量,立即收復河北河東,重挫金人,那麼,等金人恢復元氣,剿滅了河北、河東的忠義民軍之後,他們這個政權,可能就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價才能收復河北、河東了,甚至有可能永遠也收復不了河北、河東了。
得說,不論是李綱等人的主張,還是宗澤等人的主張,都沒有錯,而且都是迫在眉睫。
而往往正是在這種時候,最考驗一個最高領導人的決策能力。
現在,就看韓擎如何抉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