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些似是而非,甚至無稽之談的傳言中可以看出,對於一路摧枯拉朽差點打到德里城下的軍事行動。雖然,最終以鐵木真莫名撤退結束,還是給城中居民造成了極大震懾。
且這些猜測的傳言中,沒有一條是靠著己方軍隊打敗,甚至嚇跑敵人,也能窺見一二。
所以,這次,在拉合爾陷落後,有人第一時間建議集合精兵震懾宵小。可當木爾坦執政官來帶訊息說,這次是十餘萬重新返回次大陸,率領大軍在帝國疆域西方攻城拔寨的後,就再沒有一個貴族上層,對蘇丹顧特卜丁·艾伯克提議出兵了。
顯然,鐵木真那次入次大陸追殺札蘭丁的行動,雖然過去幾十年,可仍舊在德里蘇丹上層擁有強大的震懾力。
最終,經過幾日商議,顧特卜丁·艾伯克蘇丹最終做出決定;
緊急派出使者,召集東方坎普爾,巴特那,加德滿都等城市守軍,立刻彙集到首都德里支援,共同抵禦捲土重來的蒙古人。
同時,顧特卜丁·艾伯克還下令前線;停止對南方卡卡提亞王朝,帕拉瑪王朝的征伐,就地防禦,抽調一半精兵趕回首都德里迎戰。
並且,親自書信,派遣使者向北方昌德王朝,馬拉王朝等居住在喜馬拉雅山脈附近的小番邦求援。要求他們履行藩國義務,派遣國內壯丁前往德里助戰。
從顧特卜丁·艾伯克蘇丹一連串的軍事部署不難看出,這位統治次大陸北部的蘇丹陛下,對章邯大軍給予了超乎尋常的重視。
可以說為了抵禦即將來臨的,章邯和其麾下的部隊,他幾乎集合了國內能呼叫的全部力量。
不過,正在率領五萬大軍渡印度河的章邯,似乎對這位顧特卜丁·艾伯克蘇丹的重視一無所知。
1243年3月11日,在攻佔印度河平原北部重鎮木爾坦不久,章邯除了命令李小虎帶領兩萬輕狼騎繼續南下,攻打南印度河平原海濱重鎮卡拉奇外。
他留下五千兵馬駐守被佔領的城市,鎮壓這些地區的零星反叛後,就帶著剩下的全部主力五萬大軍。開始渡印度河,大沙漠,直奔德里蘇丹首都德里城。
這次,章邯施行速不臺在攻打匈牙利用的兩路鉗擊戰略。
即主力正面直奔德里。李小虎掃蕩印度平原南方城市之後,立刻渡河,攻擊德里下游的坎普爾城,切斷德里守軍的退路。
在之後,雙方大軍一東一西,合力夾擊首都德里,就如同當初佔領布達佩斯一般,摧毀了敵人的政治大腦,剩下的城市將會變成一盤散沙,任由章邯拿捏。
1243年3月13日,章邯率領麾下五萬大軍全部渡過印度何上臨時搭建的浮橋。
3月14日,進入東部大沙漠。
3月17日。
大軍走出大沙漠,逼近恆河西岸邊,位於焦特步兒和德里之間的位置。
此時,蘇丹顧特卜丁·艾伯克派出去偵查的探馬,已經發現了章邯大軍的蹤跡。且他們大致估算出,這次入侵的蒙古兵馬不足十萬。
傳回訊息到德里,讓蘇丹和貴族們狠狠鬆了口氣。
同時,探馬傳來的蒙古人進攻速度,讓蘇丹顧特卜丁·艾伯克大吃一驚,可聽聞其過來的兵馬數量,卻又讓得蘇丹陛下的心放下一些。
因為此時,德里一百公里之內城市的援兵,已經基本匯聚到了德里城,且這些日子在城內城外大肆招募壯丁。
城市周邊的德里軍隊數量,也已經逼近十萬人大關。
且這還不算接到蘇丹信件從各地源源不斷趕來的援兵,要是這些援兵能在蒙古人兵臨德里之前全部趕到,德里城聚集起四五十萬大軍不成問題。
就算蒙古人能夠幾天之間兵臨城下,顧特卜丁·艾伯克覺得,到時候,自己也能聚集起來將近二十萬大軍,足夠將這群遠道而來的蒙古人一舉擊敗。
章邯恐怕不知道,次大陸豐沛的人口數量,將要給自己武裝起何等海量的敵人,
不過,他部下這段時間,也陸續抓獲了多名顧特卜丁·艾伯克蘇丹派來的探子。
從這些探子口中瞭解到一些德里的資訊,讓其警兆大生!
必須加快行軍速度了,真的按照這些俘虜口中所述,讓所有援軍匯聚在德里城,那對他們而言就像孤舟闖進波濤內,一不小心就是船翻人亡的結局。
3月19日夜,章五帶著工匠營用了一天一夜時間,共在恆河中搭建出八條寬闊的浮橋。
搭建好通道,隨著章邯一聲令下,接著星光月光,麾下大軍在下半夜開始正式渡河。
預料中,敵人的半渡而擊並沒有出現,這讓章邯及其麾下將領們,心裡都有些感到慶幸。
3月21日清晨,大軍全部渡河完畢。
在埋鍋造飯,餵養牲口之後,迎著東方越出山巒半寸的朝陽,章邯帶著大將沿著恆河一路北上,於兩日後,也就是3月23日午時,抵達德里城南30裡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