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休息一分鐘後繼續出拳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有效的觀察自身的恢復力,確定自身的戰術特點,比如最常見的防守反擊戰術,如果恢復力比較好,就可以針對性的使用。這是練力法的基礎,也是測力法。
第二階段,手肘腕三合一。
找一根繩子(外套),順著掌心纏住自己的一隻手,假如是左手,那麼左手握拳,繼續握住這個繩子(外套),這個繩子(外套)纏手之後繼續纏手腕,一直纏到自己的左肘附近,右手握住(外套)繩子另一端,每一次左手出拳的時候,右手跟著出去,並且在適當的時候往下一拉繩子(外套,擰腕衝拳,練熟了,這就是標準的發力,比任何老師說的都管用,形意拳的虎撲,鷹捉,熊出洞。八卦掌的單換掌,雙換掌都是從這個東西演化出來的。甚至太極拳的棚捋擠按的勁力也可以用這個方法練習,也跟這個有關。
練完左手以後,右手同樣是這樣練,把這樣從不習慣,發不出力量,到習慣,發出更大的力量後,不用繩子也能很標準的打出這種力量,旋臂衝拳的力量也不會小。之後就是第三步的練習。
第三個階段手腕肘肩脊。
也是這樣纏,不過纏完小臂之後纏大臂,假如纏的是左手臂,纏過後你要把繩子拉過右肩,順著背往下,拉到左腰,然後纏腰一圈,每一出左拳的時候,右手在腰間往右一拉繩子,類似武術開步衝拳的基本動作,這個時候,腰,背,肩,腕,手的力量就都能運用上了,練熟了,勁力自然無需刻意也就打出來了,第三步叫束身裹勁!
第四步比較麻煩,大家可以看一下拳武鑑第一百二十五章,我不再額外說明。
明勁之門,以合手腕肘肩脊,背腰胯膝足之力為明勁,即動全身於一發,過放長擊遠。
暗勁之法,能拳打臥牛,應《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於無損!尺寸間不見預兆,無大動而放全身之力,則暗勁成!
其根本在於柔韌,拉筋伸展操,頸肩拉筋操,手臂和胸部的拉筋操,腹部拉筋操,背部和肋部的拉筋操,䯞部和臀部拉筋操,肱四頭肌(大腿前側)的拉筋操,腿後肌的拉筋操,內收肌的拉筋操,外展肌的拉筋操,小腿的拉筋操,小腿下部肌肉和跟腱的拉筋操,脛部,腳踝和腳部的拉筋操。還有針對於各類運動損傷的拉筋操。
格鬥動作中,在具有足夠力量的情況下,柔韌越好,發力的肌肉越少,受傷的機率越小。擊打出來的力量越大。
柔韌性越好,動作越乾淨利落,越迅捷,身體恢復也會越快。
很多不經常鍛鍊的人抬腿想要來一個高踢,經常會發生別人還沒有踢到,把自己滑倒,或者自己韌帶拉傷。再則渾身肌肉緊繃,動作幅度很大,速度不快,打出來的力量不大。這都是柔韌性不足的原因。
其手法重在擊人要害,頭部七竅盡關緊,太陽後腦命相關。頸項氣管兼血管,頸椎頸筋與腦連。一旦重手到實處,見鬼容易見人難。胸肋五臟大本營,背心薄弱如紙蒙。後打兩腎側擊肋,敵人抬手攻腋下。後有尾骨前有襠,性命所管怕損傷。脊椎一折人即癱,頸椎扭折人必亡。後心重重來一下,一時三刻見無常。後刺命門前刺心,無聲無息命歸陰。刺穿胃部割斷頸,頭頂立馬出真魂。但凡動脈都關緊,一刀割斷命難存。麻癱大穴有六處,肩井實為鎖骨灣。肘麻肘下骨縫處,膝麻膝外高骨邊。重手取準如觸電,立時不容人即癱。耳朵撕裂疼壞人,腳手十指痛連心。鎖骨一折臂不運,下巴中拳頭髮昏。兩耳灌風疼難忍,襠間一抓走真魂。魚脊一刷馬腿斷,踝骨一踢車摘輪。
化勁:經歷明勁暗勁兩個階段,於拳學造詣,明勁,暗勁要求自己所熟練的技法掌握攻防,破攻,破防,化攻,化防,化柔破柔等技法,在格鬥中可以熟練自如運用。便是化勁。
化勁之後,養生練氣,助武者洞徹自身,調整運氣,進一步開發自身力量,調動自身潛能,此乃上古練氣士,又稱陸地真人。
身成金剛不壞,心靈洞徹未來。所以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聖人不入死地。通讀經典,擇法修心,精神可以至誠。秋風未動蟬先覺,暗送無常死不知。超脫物外,安然世間。自此從心所欲,不逾矩!
女子練功法從柔韌開始,隨後平衡,樁功,步法,協調性,招熟同時瞭解學習人體要害穴,之後先練暗勁,再練力量,步入明勁,明暗合一,化勁之法以及其後與男子相同。
二(拳術觀—陰陽鬥戰法)
老朽生來事不成,江山丟盡我亡名。十年出入王孫府,身登將相愧君候。
幾回少年仗義氣,一浮老病失別恨。血腥風雨劫難波,死地生還恰巧然。
不懼當時命先死,只怕後來拳術失。此術說來太平常,一正二反世皆知。
蹲起二字定練打,攻防破盡我稱雄。頑石捶打見真鐵,寶器回爐現金光。
若得兩破皆化盡,百鍊鋼成繞指柔。兵有來勢水無形,強中任他強中手。
剛柔相濟不玄妙,其實道理早說透。倒背如流只四字,拳家哪有萬卷書。
第一層:正練。一套拳術從起勢第一個架子開始,一招一式,按照逐式要求,完整演練下來直到收勢。要求頭自然端正,身體不前俯後仰,掌握髮勁。這是熟悉拳架的第一個過程。
第二層:反練。拳術之第一層能夠熟練的演練完畢,則進入第二層。目地是為了進一步的去除練拳的時候所產生的空勁和動作不協調現象。透過換手反練,即如原來左腳開步,右手提起的起始動作,變為右腳開步,左手提起的起始動作,並以此向下遞進,練習到收勢。整個過程之中,動作和正練完全相反,假如正練在過程之中有左弓步右臂衝拳,則反練為右弓步左臂衝拳。透過左右互練,讓身手協調一致。進一步熟悉拳架,幫助發力通暢。記住,在鍛鍊的過程中,依然要保持完整的拳架。
此法和第一層同時鍛鍊,第一層正練從起始到收勢完整練完,則第二層反練從起始到收勢已完全相反的動作做完。
第三層:打法。若使拳打鬥,必把圈練小。一套傳統拳術,分為“練法”和“打法”(通常意義上,各門各派所說的散手,就是把打法的順序弄亂之後的表現形態)。練法是為了幫助習練者更好的掌握髮勁,一舉一動發勁明顯。能讓習練者看出來是身體哪裡發了勁。如馬步轉弓步衝拳,可以明顯看出來,有蹬腿轉胯,擰腰,抖肩,衝拳這些動作。這就是練法。能讓學習的人明白身體哪裡要發勁,所以動作幅度要大,但是放在實戰中,則會過於誇張。練法分正練、反練。
站起來直接上步衝拳,就看不出來這些動作了,但是速度更快,在實戰中更實用。這就是這個練法的打法。如果還不明白,請用電腦搜尋連環拳練法及打法影像。打法分為正打,反打。
以整套拳術而言,練法多為側身低蹲的動作,不利於上步。而且動作幅度過於誇張,對於練習勁力有很大幫助,但是不能應用到實戰。
打法則需要將拳術側身,改為身體正面迎敵,身體直立而起,不再低蹲,整套動作以站立行走的姿勢擊打出來,有助於速度的提升,對於實戰應敵有極大的好處。打法可以速成,但是功夫不能速成。功夫不等同於打法。
多數傳統拳術中,打法無低蹲,起腿不高抬。這是打法的主要概念。打法中首講速度,正打反打以迎面為先,搶步為要。一旦有大幅度動作產生,必然影響速度。
傳統武術和現代技擊的不同點在於,傳統武術打法要求一鼓作氣,一旦動手,打法都是連攻快打,激流直上。十幾個動作一口氣打出來,將對手打倒。現代競技多是打一拳,然後拉開距離。
第三層配合第一層第二層一起練習,正打反打能夠熟練的做出來的時候,第三層達成。
第四層:攻防。攻防是對練功夫,是實戰交手。能夠兩人配合最好。攻防是打法的一個細分。第四層需要配合第一層第二層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