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兵馬平賊?咱們的孫老先兒是不是害了熱病?”
三晉會館之中,十幾個大小商號的東家、大掌櫃坐在一處吃著南路來的時新果子,品茗談天。圍繞的話題,便是近日京師的一重大新聞。
孫傳庭奏對之後,崇禎大為歡喜,當即命他以兵部尚書、總理陝西、三邊等處練兵剿賊兵馬糧餉事的差使。
孫傳庭在班房裡蹲了三年,對外面的情況不瞭解,以為起義軍的力量還同當年一樣,隨口回答有五千精兵就夠了。但是,不曾散朝,這孫白谷就發現滿朝文武同僚都以一種看腦癱患兒的神情來看他有的人眼中還帶著一絲憐憫之色。
等他回到自家的下處之後,命人找來這幾年的邸報、奏稿抄本,這才發覺,果然是山中方數日,人間已千年。世事的變化早已超出他的預料,立即上疏說“非練兵二萬,餉百萬不可。”
這一下,頓時讓崇禎大為惱火,這不是給朕臉上一個響亮的耳光嗎?
於是下嚴旨申斥孫傳庭,令其明白回奏。
孫傳庭本身的能力主要體現在軍事上,戰場上,屬於那種政治能力一塌糊塗,但頗有臨陣決斷才能的人物,這一點他和盧象升頗為相似,也都是因為這個特點,二人都在楊嗣昌身上倒了大黴。與他們截然相反。那楊嗣昌黨爭厲害,贊畫方略也不錯,但論起臨陣決斷,那也是一塌糊塗。所以,當楊嗣昌坐鎮中樞時,便能指揮若定,一旦出了京,再號稱鹽梅上將,也是枉然。反而讓左良玉、賀人龍等軍頭窺清了虛實,從而越發的跋扈驕橫。
因為性格氣盛倔強高傲,孫傳庭這些年得罪了不少人,地位最高的楊嗣昌雖已身死,但是其他人卻還好好的活著。見他吃癟,這些人少不得有幸災樂禍之心,當下這新聞便在京城之內傳播開來,很快便在大小衙門深宅大院之中流傳開來。這些訊息靈通的山西商人如何能夠不知道?
“二萬精兵軍餉百萬?”一個晉中口音的小商號東家撇撇嘴,“咱們這位孫相與,若是知道眼下在山東攪擾的天翻地覆的那支龍虎營是誰家的隊伍,只怕這兵馬翻上數倍都不止!”
因為孫傳庭是山西代州人,都是山西老鄉,大家和尚不親帽兒親。所以,這些商人說起這位鹹魚翻身的老鄉來,嘴上還是留了些情面的。
“我聽兵部職方司的郎中說,孫先生除了要練兩萬新兵,跟皇帝要百萬軍餉、軍械之外,要兩年的練兵時間外,更打算要將此時在山東的那一萬京營人馬撥歸他的麾下指揮。這皇帝能夠答應才怪!”
以孫傳庭的初衷,仍舊是當年他在陝西榆林起家練秦軍時的做法,在陝西練兵,以秦兵衛秦地,以秦地養秦兵,屯田治理,解決兵餉之難。
陝西自古便不缺少當兵吃糧的漢子,只在榆林、延綏等地,莫要說二萬兵馬,便是十萬人也是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可是,無糧不聚兵,你讓孫傳庭上哪裡去找錢糧軍械來養這些兵馬二年時間?
何況,三邊、陝西還有賀人龍、高傑等桀驁不馴之輩,如果他這個總理手中無錢無糧無兵,哪個總兵會鳥一個空頭總理?
打那在山東歷練出來的京營人馬主意,也是沒奈何的情況下,孫傳庭出的下下策。不料想,還只是有些風聲放出來,朝中已是一片反對之聲。
“京營人馬乃是皇帝親軍,如何能夠浪擲?”
“朝廷好容易有一支軍馬歷練出來,打得遼賊也怕。如何能夠去陝西為他充當親兵?”
這其中不乏京營將士的勳貴老子們的聲音,本來嘛!咱兒子在山東跟著寧遠伯,大樹底下好乘涼,吃的好,用的好,打仗不費力,破賊發大財。憑什麼去陝西那窮地方喝風啃沙子,跟一群苦哈哈的流賊拼命?
“孫老倌兒的日子不好過呢!”
一個大掌櫃的磕磕風磨銅的菸袋鍋,將煙鍋裡的菸灰火星磕打出來:“他打算在陝西屯田,養兵,皇帝也答應他了。可是,這屯田的糧食、農具呢? 他自己想辦法!”
“就是!當年盧象升盧大人在宣大屯田,也要比他如今的情勢好很多,何況當年寧遠伯還資助了盧建鬥那麼多的錢糧農具!”
“幾位大掌櫃,孫老倌兒如此缺錢少糧,朝廷又是急需錢糧,為啥不找寧遠伯想法子?各處的相與往來書信裡都說,寧遠伯轄區內錢糧廣有,連年豐收。”
“不止錢糧廣有,而且還大有幫助大明搞屯田的意思,結果孫大人倒是躍躍欲試,只可惜朝廷上下一片反對之聲。”
往常朝廷缺少了錢糧器械,少不得崇禎會溫言下旨來找守漢,請他暫且調撥一些以供軍需。可是,自從當日守漢上了實行新政的奏本之後,整個朝廷對他的態度悄悄起了變化,往日裡門庭若市,漸漸變得敬鬼神而遠之。
“沒有寧遠伯的錢糧器械,我看這二萬新軍的糧餉上哪裡籌措!難道要皇帝老子自己掏腰包不成?”
“就是!寧遠伯他老人家不知道受了什麼人的蠱惑,好死不死的上那份奏本,搞什麼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原本朝野上下都當他老人家是大明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如今可倒好,從吊命的人參湯,變成了潘金蓮的藥湯了!”
一句話說得實在處。
如今守漢的地位頗為尷尬,他上了那份建議皇帝在大明各地,哪怕是在陝西、京畿、山東、河南、登萊、薊門等處先行搞起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的題本,將他徹底的推向了官紳的對立面。
這個制度和之前提出的交錢糧用銀元,火耗歸公還不同。用銀元交錢糧,各地官員皂隸屬員還可以上下其手,商人們可以低買高賣,大家照樣發財大大地。可是這一體當差納糧的事情,可就是剝奪了大家的體面了。
這樣一來,守漢在朝野上下,當然便成了潘金蓮手裡那碗給武大郎的藥湯,吃也是死,不吃也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