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奪鼎1617> 第六百零一章 被明清反動勢力聯合扼殺的議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百零一章 被明清反動勢力聯合扼殺的議和 (1 / 2)

以兵部郎中馬紹愉為首的明朝秘密議和使團,於三月初三日到達塔山,住了四天,由多爾袞派了一名甲喇章京帶著五百兵丁護衛,同時命人快馬往廣寧飛奏。初五,黃太吉派遣官員往塔山迎接;初七日離塔山北來,十日恰好到達廣寧。

當時被明朝官方稱為“老憨”的黃太吉卻並不急於召見馬紹愉使團成員。他保持著遊牧民族的習慣,不像明朝皇帝那樣將自己整年、整輩子關閉在紫禁城中,不見社會。他在主持了祖大壽等一群人的投降儀式之後,又處理了幾項軍政大事,便於十一日午刻,帶著皇后哲哲和永福宮莊妃姑侄等人,領著一群噶布什賢兵,令祖大壽等降人陪同,一道騎馬出了醫巫閭山大營,以巡視皇家草場的名義,看了幾處放牧的牛、馬,還隨時射獵。以彰顯大清的尚武之風。

除了向祖大壽、王樸等新投降之人顯示皇帝的恩典之外,另一個目的就是,他要打磨一下馬紹愉這個談判使團的性子。

不過,人雖然離開大營,但是在他離開大營期間,一應軍國大事,內三院的大學士們都隨時派人飛馬稟奏。關於款待明朝議和使臣的事,都遵照他的指示而行。三月十一日上午,范文程、鮑承先等幾位漢人大臣出迎使臣馬紹愉於二十里外,設宴款待。按照雙方議定的禮節:開宴時,明使臣向北行一跪三叩禮,宴畢,又照樣兒行禮一次。這禮節,使臣馬紹愉認為是對清國皇帝致謝,而鮑承先等人卻得意的稱做“謝恩”。

十二日夜晚,黃太吉又命禮部承政滿達爾漢、參政阿哈尼堪、內院大學士范文程、剛林、學士羅碩同至馬紹愉等人下榻之處,宴請明國議和使臣。雙方仍舊遵照初宴時的規定行禮。宴畢,滿達爾漢等嚮明使臣索取議和國書。馬紹愉等說他們攜來崇禎皇帝給兵部尚書陳新甲敕諭一道,兵部尚書是欽遵敕諭派他們前來議和。滿達爾漢等接過崇禎給陳新甲的敕諭,看了一下,說他們需要進宮去奏明皇上知道,然後決定如何開議。

第二天上午,遼河岸邊一塊冰雪消融草木開始返青的高坡上,扎著一頂黃色氈帳,帳內黃太吉席地而坐,滿達爾漢、范文程和剛林坐在左右,研究明使臣馬紹愉所攜來的崇禎敕書。皇太極不識漢文,滿達爾漢也只是略識一點。他們聽范文程讀了敕書,又跟著用滿語逐句譯出。那漢文敕書寫道:“諭兵部尚書陳新甲:昨據卿部奏稱,前日所諭休兵息民事情,至今未有確報。因未遣官至沈,未得的音。今準該部便宜行事,遣官前往確探實惰具奏。特諭! ”

黃太吉聽完這份密諭後,心中琢磨片刻,說:“本是派使臣前來求和,這個明國皇帝卻故意不用國書,只叫使臣們帶來他給兵部尚書的一道密諭,做事太不乾脆!這手諭可是真的?”

范文程用滿語回答:“奴才方才拿給祖大壽等人看過,他們說確係南朝皇帝的親筆,上邊蓋的‘皇帝之寶’也是真的。”

黃太吉滿意的點點頭,給祖大壽等人看這份詔書,既讓他們負責辨識真偽,又可以令他們死心塌地的跟著自己走下去。看看,你們的皇帝都要議和了,你們還有什麼可糾結內疚的?

他得意的笑了笑,說:“既是南朝皇帝親筆,蓋的印信也真,就由你和剛林同南朝使臣開議。剛林懂得漢語,議事方便。哼,他明國皇帝自以為是天朝,是上天之子,鄙視他人。上次派來使者也是攜帶他給兵部尚書的敕書一道,那口氣就不像話,十分傲慢自大……”他望著范文程問:“你記得今年三月間,他的那敕書上是怎麼說的?還記得麼?”

范文程從護書中取出一張紙來,說道:“奴才當時遵旨將原件退回駐守錦州、杏山的諸王、貝勒,擲還明使,卻抄了一張底子留下。那次敕書上寫道:‘諭兵部尚書陳新甲:據卿部奏,遼瀋有休兵息民之意,中朝未輕信者,亦因從前督、撫各官未曾從實奏明。今卿部累次代陳,力保其出於真心。我國家開誠懷遠,似亦不難聽從,以仰體上天好生之仁,以復還我祖宗恩義聯絡之舊。今特通卿便宜行事,差官宣佈,取有的確音信回奏!’”范文程隨即將後邊附的滿文譯稿唸了一遍,引得黃太吉哈哈大笑。

“上次經過朕的一番訓斥,不許使者前來。南朝皇帝這一次的敕書,口氣老實一點,可是也不完全老實。我們且不管南朝皇帝的敕書如何,同南朝議和對我國也有好處。朕的破南朝之策,你們心中明白。務必要以有利於我大清而展開議和。記住,能戰方能言和。不知道這位馬使臣帶了什麼議和條款前來?”

“奴才試探過馬紹愉幾次,此人口風甚緊。不過,聽他的意思,明國皇帝怕是要先解廣寧之圍,放洪承疇這幾萬人回寧遠,然後再就雙方議和之事展開談判。”

“崇禎小兒,打得好一手如意的算盤!他當真以為朕視年邁糊塗了?朕若是開啟口子放洪承疇這幾萬人回了寧遠,他只怕到了寧遠稍稍休整幾日便反過頭殺回來!朕這數年之功,數萬將士,花費了無數金錢糧草而開闢的局面,豈不就此成了鏡花水月?一場泡影?!告訴馬紹愉!要是想談和,咱們就好好的談,不想談的話,朕也不介意請他看朕如何攻克廣寧!”

對於黃太吉和崇禎皇帝朱由檢來說,洪督師的這幾萬人,無疑是在各自心目中佔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對於崇禎來說,這幾萬人不啻於最後一點家當,所以,無論如何也要將洪督師這幾萬人救出來。有了這點家當,他對內對外說話還稍稍有點底氣。

而黃臺吉則是視洪承疇、馬科、曹變蛟、王廷臣等人為自己的人質和籌碼。有這幾萬人馬在包圍圈內,他就可以和崇禎討價還價,從談判桌上拿到在戰場上拿不到的東西!

同馬紹愉幾乎沒有拿出談判條件不同,范文程和鮑承先、滿達爾漢、剛林等人可是胸有成竹。拿出了一整套的談判條件。

除了我們之前看到過的那些之外,更加具體到了黃太吉受封遼王,統領遼瀋兩衛,以為大明屏藩。同時,遼瀋各地仍舊是大明領土,大明依然有遼瀋的管轄權,可以向遼瀋各地定期派出文官擔任各地的官員。大清軍隊也是大明的軍隊,大明朝廷每年向清軍撥付不少於二十萬銀元和三十萬石糧食的糧餉。

為了保證大明的安全,大明皇帝賜遼王黃太吉節鉞,以征討不臣服的蒙古、索倫人、朝鮮、日本等地區。

在邊境各處開放榷場,雙方除朝貢貿易規定的貿易之外,其他一律貿易行為都採取自由的原則,允許各方自由買賣。大明朝廷可按照海關條例派遣人員進駐各地收取各項關稅,一切制度與內地相同。

這份議和條款,可是經過黃太吉與范文程等智囊們反覆多次推敲而成。對於大明朝來說,可謂是獲得了政治上的空前勝利。當然,只是名義上的。遼東反賊們接受了招安,遼瀋各處重新回到大明版圖之內,朝廷派遣官員治理。

面子是大明朝獲得了,可是裡子全都是遼賊們的。從努爾哈赤起兵作亂時開始,他的目標就是效仿俺答汗成為又一個順義王,獲得朝廷封號確認後,開邊市貿易。

如果照著這份條件達成議和條款,從名義上,遼東反賊們便是大明朝廷的土司或是藩鎮,效仿秦良玉和三娘子等輩。

在議事閒暇,范文程也是意味深長的向馬紹愉言道:“遼事和緩,大明朝廷便可調九邊之兵入中原蕩平流寇,不數年,大明又是四海昇平矣!”

有這份功勞在,馬紹愉似乎已經看到了自己入閣拜相的那一刻。

但是,眼前的事情卻是難辦。如此重大的事情,如何能夠擅專?只能是命人飛馬到寧遠,搭乘快船出海往天津去,之後再行往京師面稟陳新甲。請陳大人代為轉奏天子定奪。

在奏疏的後尾,馬紹愉特意的加上了一句,“此間晝夜但聞炮聲不絕,皆是往廣寧轟擊。臣愚鈍,懇請陛下早作聖裁。”

慎而又慎的將密奏包裹好,用火漆密封,個別地方還按照與陳新甲的約定做了暗記。完成了這些工作,馬紹愉這才放心的將文書交給心腹命他往寧遠去。

為了路上安全,范文程還特意派了十個騎兵沿途護送。

但是,他們千算萬算,卻忘記了,這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叫做利益。有一個團體或是勢力叫既得利益集團。

皇帝命人與明國使臣議和之事,在遼賊高層之中已經不是什麼秘密,更有許多人連詳細條款都一清二楚。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