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奪鼎1617> 第六百章 廣寧城下飆演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百章 廣寧城下飆演技 (1 / 2)

三月十日,雖然天氣依舊寒冷,但是廣寧城內明軍尚在奮力堅守,且天氣已經有了轉暖的跡象,屋簷下的冰凌柱已經開始在午後陽光下開始緩緩融化。

黃太吉知道時間已經開始倒向他的敵人陣營那邊去了。所以,他必須充分利用好錦州投降的剩餘價值。

諭令朝廷即作準備,擇定明日去堂子行禮,感謝上天。十一日辰刻,陳設鹵簿,鼓吹前導,黃太吉率領禮親王代善、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朝鮮世子、大君和文武諸臣,出了撫近門,前往坐落在青巖寺旁臨時改建成為堂子的一座廟院。到了堂子的大門外邊,漢族大臣、朝鮮國的世子、大君和他們的陪臣以及滿族的一般文武官員都不能人內,只有被皇帝許可的少數親貴和滿族大臣進去陪祭。這是儲存滿族古老風俗和原始宗教最濃厚的地方,因為漢族和一般臣民不能進去一看,所以被認為是滿洲宗教生活中最為神秘的地方,連敬的什麼神也有各種猜測和傳說。

其實,現在黃太吉率領少數滿族親貴們進去的地方只有兩座建築,一座四方形的建築在北邊,名叫祭神殿,面向南,是皇帝祭堂子時休息的地方,並且存放著祭神的各種法物;另一座建築在南邊,面向北,圓形,名叫圜殿,就是所謂堂子。祭堂子就是在圜殿裡邊,而裡邊既不設泥塑偶像,也沒有清寧宮那些神像掛圖。圜殿的南院,正中間有一個豎立神杆的石座,其後又是石座六行,為皇子、王、貝勒等致祭所用。

黃太吉在祭神殿稍作停留,祭堂子的儀式開始了。滿洲和蒙古的海螺和畫角齊鳴,那些從漢族傳進來的樂器備而不用。黃太吉在海螺和畫角聲中進人圜殿,由鳴贊官贊禮,面向南行三跪九叩頭禮,少數陪祭的滿族親貴大臣分左右兩行俯首跪在他的後邊。雖然使用鳴贊官贊禮和三跪九叩頭都是接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但面向南祭神卻保持著長白山滿洲部落的特殊習俗,不但和漢族不同,也不同於一般女真族的習俗。(所以,說滿洲部落是女真人後裔的人可以歇歇了,在認祖宗這一點上,野豬皮家族和他們的老房東朝鮮人有一拼。)

在他行禮之後,四個男薩滿頭戴神帽,身穿神衣,腰間掛著一週黃銅腰鈴,一邊跳舞,一邊用滿洲語歌唱古老的祝詞,同時或彈三絃,或拍神板,或舉刀指畫,刀背上響動著一串小鈴,十分熱鬧而節奏不亂。

黃太吉今天要演出好戲給廣寧城內的明軍看看,讓王廷臣、曹變蛟等人看看,你們的太子少傅、左都督,錦州總兵祖大壽,遼西將門集團之中的核心家族祖家都已經歸順了朕,享受朕賜給他們的官職、爵位和榮華富貴,田產奴才,爾等還在那廣寧小城之中等待什麼?

恭恭敬敬的施禮完畢,眾位王公貝勒和親貴大臣們隨著黃太吉走出圜殿,來到祭神殿前。在與黃太吉一道祭堂子的王公大臣當中,沒有多爾袞三兄弟的身影。

前日,多爾袞派人送來急報,言講寧遠總兵吳三桂所部四萬人馬在十艘炮船的掩護之下,重新佔據打魚山,向白台山、虹螺山一線展開,意圖再犯塔山。

不但將阿濟格從廣寧調到了錦州前線,更要求將此時在廣寧與錦州之間休整的四十個八旗蒙古牛錄一萬人馬和外藩蒙古的一萬人撥歸他們兄弟麾下指揮。

無奈之下,黃太吉也只得咬牙答應多爾袞的要求。

城頭上的明軍守軍士兵,以一種看熱鬧的心態,觀看著城下的這場繁瑣複雜的儀式表演。

任何陣營都不是純而又純的。就在前幾日黃太吉命人組織儀式的時候,負責圍城的一支外藩蒙古軍隊偷偷的向城頭射去了幾封箭書。其實,也完全不用如此小心謹慎,幾乎每天黃太吉手下都會向城內射進箭書勸降。但是,這幾份箭書卻是意義不同。

這是李沛霆花了大價錢,收買了蒙古軍隊之中的將領,只要他將箭書射進廣寧城,便有二十支火繩槍和十套上好盔甲歸他所有。

信是以寧遠伯李守漢的名義寫給洪承疇的。書信當中簡單回憶了一下當年守漢與洪承疇、盧象升三人在京師見面的情景,一些只有三個人知曉的細節。以這些來打消洪承疇對這書信的真實性的懷疑。書信當中,告知洪承疇及廣寧守軍諸將領,“本伯已下令南粵軍全軍動員,不日將有四十萬人馬北上,與諸君會獵遼賊於廣寧。同時,原駐守各地之水師,業已起錨揚帆北上,大小火炮數千門,精銳士卒數萬。吳長伯與施郎火燒遼陽之舉亦將重現於遼左耳!字諭小犬李華宇,于山東、登萊等處,招募青壯數萬編製成軍,亦將隨舟師北上,以供驅策。”

寧遠伯的大軍要來了!而且,不光是從南方來的水師和四十萬大軍,還有從山東、登萊兩處來的數萬人馬,這一招重手,足夠黃太吉喝一壺的!

洪承疇將這幾份箭書與馬科、曹變蛟、王廷臣等人傳閱了之後,眾人皆是喜笑顏開。

“各位將軍,前幾日那曹振彥於城下招搖鼓譟之時,本督便同將士們講過,以李衛儒的脾氣秉性,他如何能夠咽得下這口惡氣?!今日如何?大軍渡海前來,奴酋黃太吉便是有三頭六臂只怕也抵擋不住這數十萬人馬,數千門大炮的猛攻!”

“就是!馬上就是三四月,春荒就要來了!奴賊十餘萬人馬屯駐於此,他們上哪裡去找這許多的糧米草料?”馬科也是得意非凡的捻著鬍鬚,和著洪承疇的話語與督師大人一唱一和。

眾將皆以為然。

將書信內容傳達的全軍之後,頓時各軍歡騰。

一陣鼓聲和號角之聲。然後從醫巫閭山後傳出來一派皇帝上朝的樂聲。隨著樂聲,滿、漢群臣,在盛京的蒙古王公,作為人質的朝鮮世子和大君兄弟二人以及世子的幾位陪臣,都隨著馬隊的引導到了廣寧城前,向坐在帳殿內的大清皇帝黃太吉行禮,然後回到平日規定的地方,只有滿、蒙王公和朝鮮世子、大君可以就座,其餘都肅立兩行。

帳殿周圍,樹立著用來防範流矢的繩網,繩網外,手執虎槍、八旗長槍,腰懸佩刀,斜揹著火銃的噶布什賢兵們身披三層甲冑,盔明甲亮目不斜視的排列兩行,往廣寧城方向排出去遠遠的。繩網外,跪著以明朝太子少傅、左都督、錦州總兵祖大壽為首的錦州降臣,有太子少傅、左都督總兵祖大壽、董協、祖大樂,總兵祖大弼,大同總兵王樸、山西總兵李輔明、副將高勳、祖澤遠等人,低著頭等候召見。此時清朝的鴻臚寺衙門尚未成立,有一禮部漢人官員向大清門的降臣們高聲傳宣: “祖大壽等諸文武降臣朝見!”

祖大壽叩頭,高聲奏道:“罪臣祖大壽謹奏!臣有數罪當死:往年被陛下圍困於大淩河,軍糧吃盡,吃人,快要餓死,無計可施,不得已向皇上乞降。蒙皇上不殺,將臣恩養,命臣招妻子、兄弟、宗族來降,遣往錦州。臣到錦州之後,不惟背棄洪恩,而且屢次與大軍對敵。今又在錦州被圍,糧食已盡,困迫無奈,方才出城歸順。臣罪深重,理應萬死!”

隨即禮部官員傳出皇帝口諭:“祖大壽所陳,也算明白道理。爾之揹我,一則是為爾主,一則是為爾的妻子、宗族。可是得到你以後決不殺你,朕早就懷有此心了。朕時常對內院諸臣說:‘祖大壽必不能殺,後來再被圍困時仍然會俯首來降。只要他肯降,朕就會始終待以不死。’以前的事兒你已經追悔莫及,也就算啦。”

明朝副將祖澤遠也跪在大清門外奏道:“罪臣祖澤遠伏奏皇帝陛下:臣也是蒙皇上從大淩河放回去的,臣的罪與祖大壽同,也該萬死!”

皇太極命禮部官員傳諭:“祖澤遠啊,你是個沒有見識的人。你蒙朕放走後之所以不來歸降,也只是看著你的主將祖大壽行事罷了。往日朕去巡視杏山,你不但不肯開門迎降,竟然明知是朕,卻特意向我打炮,豈不是背恩極大麼?爾打炮能夠傷幾個人呀?且不論爾的杏山城很小,士卒不多,就說洪承疇吧,帶了十三萬人馬,屢次打炮,所傷的人究竟有多少?哼哼!……朕因爾背恩太甚,所以才說起這事。朕平日見人有過,明言曉諭,斷不念其舊惡,事後再加追究。豈但待你一個人如此?就是地位尊於你的祖大壽,尚且留養,況爾是個小人,何用殺你!你正當少壯之年,自今往後,凡遇戰陣,為朕奮發效力就好啦。”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