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奪鼎1617> 第五百三十一章 風口浪尖(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百三十一章 風口浪尖(下) (1 / 2)

京師,紫禁城,東暖閣內大臣聚集。

內閣首輔周延儒,吏部尚書鄭三俊,兵部尚書陳新甲,戶部尚書倪元璐,刑部尚書劉澤深、工部尚書苑景文,甚至老得不象話的禮部尚書傅淑訓均有在列。

同時進入內閣的,但並不是一部之尊的禮部右侍郎、東閣大學士魏藻德,禮部左侍郎、協理詹事府、東閣大學士陳演,一樣列於東暖閣之內。

陳演善於勾結內臣,往往從內侍口中,可以暗中得知次日皇帝要問之事,每每對答如流,很得崇禎帝歡心。

魏藻德擅長辭令,極有辯才,很能猜測崇帝心思,也每每總能迎合,所以一樣簡在帝心,雖然現在最得寵的是內閣首輔周延儒,但二人非一部之尊,卻也不落下風。

以小官制大臣,這是大明的傳統,或許崇禎帝覺得周延儒勢頭太盛了,又與倪元璐、鄭三俊皆是江南人氏,東林黨一員,不願看到閣中一家獨大,隱隱有以二人相制之意。

新近由南京兵部尚書調任都察院左都御史職的李邦華,也靜靜坐在一張繡凳之上。

李邦華雖然剛剛從南京兵部尚書調任,但他根深葉茂,門生故吏遍天下,自己在內閣之中也是頗有發言權,更何況,族人李日宣,一樣任過兵、吏兩部尚書,李氏族人,也皆是官運亨通,族中李振裕,歷史上更先後擔任過工、刑、戶、禮四部尚書,民間直有“一家八尚書,九子十知州”的說法。

今日之議題,卻是在場眾人早已心照不宣的。

辦報紙!

大明雖然有邸報之設,由通政司管理,但凡是朝廷大事,邸報上都有反應。但是,邸報卻也有些弊端。一曰內容單獨,大多是些官員奏疏、上任、免職、入獄之類的訊息,而且字數少,每期字數不過五千到一萬字。二曰價格昂貴。若是沒有閱讀邸報資格之人到通政司每抄一次邸報,價格也不便宜,特別外地州縣,每年需要抄報銀上百兩。

邸報內容還控制嚴格,不要說自行採寫新聞,評論的權利都沒有。至於說一些群眾喜聞樂見,與生活、生意相關的資訊更是半點也無。

主席曾經說過,思想宣傳輿論陣地,你不去佔領,資產階級就要去佔領。這話確實是至理名言。朝廷邸報乃是官樣文章,不是給廣大中下層百姓官員而設,如此一來,由隆盛行在京師、江南等處代為發行的南粵軍系統各個報紙,便應運而生,迅速佔領了這塊陣地。

不管是江南時報,還是在京師發下的舜天要聞,內容涵蓋了朝廷大員的變動,各種政策法規的出臺,還有糧食油鹽醬醋茶布等升斗小民關心的物價,以及商人們的商業訊息,比如說天津港下一個船期會有幾艘船抵埠,船上都有些什麼貨物,貨主要以什麼價格出售等等。

除此之外,更有各界人士都歡迎的娛樂板塊。比如說八大胡同裡又出了一個什麼樣的尤物,某個戲園子裡哪個小生小旦扮相精美漂亮,某位大人家中豢養的戲班又如何等等。

少不得也要刊登一些眼高於頂計程車子們也要點頭稱是的文字,比如說一些八股文章制藝,如何起承轉合,如何破題的探討,更有些貧寒士子,在上面還有更加驚喜的發現。

城內某個寺廟可以容納多少遊學士子,並且方丈不是那麼愛財,可以容忍窮書生們在廟裡蹭一天兩頓齋飯吃。

這些報紙一經問世,便很快受到了推崇。普通百姓,更是很難看到邸報,聽也沒資格。粗劣的民間小報,也與他們無關,而這些報紙,不但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而且更多的提供了他們所需要的各種資訊。讓他們的眼界為之更加開闊。

於是乎,各大茶樓酒肆,只要有說書唱曲的服務專案存在的,幾乎在一夜之間紛紛開設了新的娛樂活動,或者說是讀報服務。

這時的識字率還不是那麼高,說書唱曲的先生們便又有了一個新的生財之道,他們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一篇文章按照韻腳,和著曲牌,唱得有若戲曲一般,這種形式成為各處茶樓酒肆招攬客戶的重要手段,甚至許多青樓之中,那些原本只是注重琴棋書畫的女子也會和客人在吟風弄月的閒暇,討論一下天下風雲。

坐在崇禎下首的內閣首輔周延儒,雖然身居高位,卻是對京師之中的這些事情洞若觀火。

周延儒也是好財貨之人,礙於清名,自己不方便出手,便縱使門下客董廷獻出面進行。(哦,這個董先生也是屬於臨時工嗎?或者是用術語來說是掮客?)

董廷獻招權納賄,凡求總兵巡撫之職,必先通賄於董廷獻,然後得之,在京師名氣極大。

各種疏通關節,懸秤賣官之事,自然要在各處的青樓酒肆之中進行。推杯換盞之中討價還價。董廷獻自然對市井之間的動態瞭如指掌。

(話說八大胡同在政治生活之中的角色頗有點國民政府時期的上海租界。朝堂是前臺,八大胡同是後臺。各種討價還價,行賄受賄之事,都是在這裡進行。最近的一次,大家可以去看看高陽先生的著作八大胡同,裡面對政客和掮客們在這個場合之中的各種表現描寫的淋漓盡致。)

周延儒對每日裡董廷獻帶回來的舜天時報是這樣評價的:“此物足以敵得十萬火銃精兵!”

他心中隱隱有種擔憂,隨著報紙影響的不斷擴大,似乎,輿論已經不再是一家獨大的局面。那種東林書院指點江山臧否人物,掀起議論之後便足以左右京城政局的情勢,可能一去不復返了。甚至會挑戰到千年以來,讀書人牢牢把持的話語權。

甚至以後若是想要捧紅一個人,抹黑一個人,顛倒黑白,都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實,對於輿論工具的掌握和使用,大明的官員將領們也不算是外行。一般各總兵,巡撫,總督什麼,都有在京師設立會館,探聽情報,抄寫邸報什麼的,特別是武人,這些選派駐京人員更有別的妙用,戚繼光當年就痛斥過這種現象。

“……將官調赴隨徵之日,本官未起程,先差人分佈於入京道路,及兵部門首內府諸處,計約某日可追及敵,不待報至,便紛紛揚言曰:某將官追上敵了。殊不知三千軍內,還無二、三百到,還有相去一、二百里者,誰為查究?還未見敵,及約期相近,又是前項之人各處稱揚曰:某官知何被圍,如何砍殺。其欲妒人之功,報己之怨者,則曰:某官在某處笞營,如何不救。尋曰:本官如何殺砍突圍而出矣。甚至喧動聖明……”

左良玉在京同樣有一個平賊鎮的會館,內中差人很大一部分職責,便是為平賊鎮軍馬四處奔走鼓吹。否則,以左良玉的軍紀敗壞,戰績不穩,劫掠州縣,所過之處幾乎成為一片白地的風格,卻是在朝中諸公眼中視為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一副國之柱石、軍中大將的印象,甚至有人無恥的喊出了南李北左的並稱。除了本身兵馬眾多,未必沒有這些人的功勞。

這些會館、公館之類的事情可以視而不見,但是像舜天時報、江南時報這樣的輿論工具卻是文人們不能容忍落入李守漢一人之手的。若是長此下去,豈不是天下輿論便盡數落入武夫勳貴手中了?這些可是都由讀書清流所控制的!若是任由他李守漢獨享,這千百年來文人優勢何在?豈不是令聖人慟哭於九泉?

今日之議,便是朝廷中樞也要開始奪回輿論陣地。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