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奪鼎1617> 第四百六十九章 你行你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六十九章 你行你上! (1 / 3)

崇禎十四年六月十日,一大早。

幾聲炮聲響徹四野,如雷般的吼聲在寧遠城外響起,伴隨著朝霞在天邊露出一道道燦爛的曙光,數不清的軍旗在晨風之中飄蕩。

大軍開始緩緩的從寧遠出發,沿著松山、杏山、塔山、高橋、之間的大路向著錦州方向緩緩移動。

從空中往東北面看去,從寧遠到錦州之間大路西側的一道道山嶺下的平川,一直到小淩河西岸,廣袤荒涼的土地上,身著紅色胖襖的大明官兵如同一股巨大的人潮佈滿了大地。

從錦州經寧遠到山海關,這一帶之所以被稱為咽喉要地,遼東鎖鑰,便是因為地形的關係。西面是連綿不絕的大山,大山的後面則是荒原沙漠,而東面則是煙波浩渺的渤海,只有中間一條狹窄的通道可以供大隊人馬通行。不論是進攻一方或是防禦一方若是有水師配合的話,足可以讓敵軍死無葬身之地。

著名的東北軍閥張氏父子,在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後,大軍敗退回東北經過山海關、秦皇島等地,便被直系海軍的渤海艦隊以艦炮火力轟擊,搞得奉軍白天不敢透過,夜間不敢點燈。

這一帶的地勢地表,大致是西北面高,東南面低,一條條幹枯的河流,順著西北高地,縱橫流淌,匯入了東面的小淩河處。這些河流,形成一處處灌溉方便的平川之地。

而如今這一道道河流,受連年乾旱的影響,大多已經乾涸,變成了阻礙大軍前進的天然溝壑。

薊鎮總兵白廣恩、密雲總兵唐通、東協總兵曹變蛟,三位總兵的兵馬在前隊遼東總兵劉肇基的帶領下,逶迤往著松山方向前來。

寧遠到松山堡一百多里,若是沒有敵情或是急於趕路的話,騎兵一日便可以抵達,但是,天曉得那些建奴的白甲兵、步甲、馬甲會突然從哪個山頭上衝下來?因此,往松山方向行走的大軍行軍姿態十分謹慎,

遼東總兵劉肇基的前鋒,距離薊鎮總兵白廣恩的路程,相距不到四十里。而白光恩的兵馬,距離唐通和曹變蛟的中軍大隊又距離不到三十里。

幾個大的行軍序列之間又有各位總兵麾下的大隊騎兵往來遊弋策應,充當遊騎,一來可以偵查敵情充當斥候,二來,各部之間的溝通聯絡不斷,一旦遇敵,儘可在一、二日間匯合。若遇強敵,前鋒與策應兵馬,也可為主力爭取一日時間。

在這四位總兵的大隊人馬身後,是更多的兵馬鋪天蓋地而來。

“驢球子!”“仙人闆闆!”“球攮的!”

來自於各地的軍兵們,在遮天蔽日的塵土之中頂著太陽艱難向北行軍,用各種各樣的口音,將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罵人髒話同頭頂上的塵土交織在一處。

各軍各鎮的大隊戰兵身後,便是隨行的大小輜重,各種守禦攻防器械,子藥鉛彈箭矢軍裝等物,被裝在各色車輛上被輔兵們推拉拖曳著。

大部隊後面,更是無數的民夫。用各式各樣的驢車,馬車,騾車,被稱為雞公車的手推車,甚至還有遼西這一帶常見的駱駝,為大軍運輸著糧草食鹽柴炭鍋灶等物,密密麻麻的車輛騾馬將道路遮蓋的嚴嚴實實,蜿蜒曲折一眼望不到盡頭。

雖然大軍行動嚴謹,但是領兵將領們卻仍然十分謹慎。道路上不時可以看到策馬狂奔而過的遊騎兵馬,將前方的一絲一毫可疑之處上報與統兵官們。而那些頭戴明盔,身穿青綿布齊腰甲、腰掛令牌、手持令旗的各鎮旗牌們更是急如星火將前方敵情火速報與在數十里外的督師洪承疇知曉。

“前軍兵馬已過塔山堡!”

“前軍兵馬己過高橋堡!”

“前軍兵馬,業已抵達杏山堡!”

每抵達一處城堡,明軍大隊之中便會分出一部人馬,進城接防,充實城堡內的守禦力量,同時,大量的糧草物資也會被運進這些城堡之中。

步步推進,步步為營,這就是洪承疇的戰術思想,絕對不輕敵冒進。

高橋到杏山不過二十多里,一出高橋,四野多平川河流。此時己是午後,熱浪襲人,到處是大片大片撂荒的土地,到處光禿禿的,不論山上山下,幾乎都難以見到綠色。

長年乾旱下,昔日波濤滾滾的大河現在連小水溝都算不上,土地也曬得乾硬,倒方便大軍行走。

杏山堡的守軍副將鄭一麟見有大軍來到,少不得要領軍馬出來迎接一番,所過這幾處堡壘之中,這也是常理,遠遠的看得到督師大人的督標中軍旗號了,鄭一麟跳下馬來整理一下盔甲,準備向督師大人行禮。

“前方軍情如何?”

儘管已經天氣有些熱了,人們身上披甲,早已是人人汗流浹背。洪承疇也不例外,但是為了保持他的風度和氣派,他仍舊是全副冠袍帶履的裝扮。

“稟督師大人!從杏山到松山不過二十里,若是全軍輕捷前往,不過兩個時辰便可到達,此時據前鋒軍報,有大股奴賊圍攻松山甚急。有夜不收窺見,奴賊有大隊人馬設伏於錦州南山東麓,又有精騎伏於松山北嶺,誘我出戰,達賊於松山東北黃土嶺之地密密紮營,深挖壕溝,截斷王師前往小淩河要地。杏山西北近女兒河處毛家溝山嶺,同樣駐有東虜大軍,乳峰山上更連營密佈,松山前往錦州大道,奴騎充斥,勢殊猖獗。”

在杏山堡西北面的長嶺山上,洪承疇命鄭一麟為他講述眼前的敵情,一邊聽鄭一麟介紹,一邊用手持的單筒望遠鏡往十餘里外的松山堡等處望去。

長嶺山腳下,便是松山、杏山之間的大路,這座山並不高,山勢平緩,山上沒什麼樹木,倒是滿眼的荒草,荒草之中,掩映著山頂上一個廢棄的火路墩。

“將平遼大將軍們便放置在此處!”相度了一番地勢後,洪督師果斷拍板。平遼大將軍們是誰,鄭一麟也是有所耳聞,大軍幾次透過杏山往錦州方向攻擊,這幾門被皇帝賜號為平遼、定遼、鎮遼、安遼的三十二磅炮,都是被洪督師珍而重之的隨同親軍一同使用。

在炮隊營的軍官指揮下,隨軍民夫們開始採伐樹木,割掉荒草,平整出場地,將一個個草袋子用泥土裝滿,壘砌起臨時的炮臺。

有了這四門大炮在長嶺山守禦,自己的杏山堡無疑便多了一道屏障。對於這幾門大炮在洪督師心中的重要地位,眾將都很清楚。便是用一千精銳騎兵來換,督師也是決計不會換的。眼中看著那些民夫緊張忙碌,鄭一麟心中大為歡喜。

幾次大軍往錦州去,遇到節骨眼上,都是靠著這幾門炮轟開一條道路。

有這幾門炮在此,督師一定會在山腳下佈置軍兵守禦,不然,奴賊的騎兵會很輕易的從東北面策馬衝上。

而同樣有這樣想法的,不止他鄭一麟區區一個副將。

隨同洪督師在長嶺山佈置炮臺的眾多將官,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薊鎮總兵白廣恩,遼東總兵劉肇基,援剿總兵左光先,山海關總兵馬科,東協總兵曹變蛟,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密雲總兵唐通等人哪個不是這樣想?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