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奪鼎1617> 第四百五十一章 捷報傳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五十一章 捷報傳來 (1 / 3)

夜幕漸漸的降臨,作為夜宴尾牙活動的主要場地,那座巨大的帷幕之中點起了數十盞巨大的玻璃燈,用上好的硬木加工而成的燈架,上面安放著粗如兒臂的大蜡燭,被細心擦拭過的玻璃燈罩罩在上面,頓時令方圓三丈之內大放光明。

在人們的頭頂上,用金屬製成的帳幕構件上,懸掛著數十盞大號馬燈,用銅絲編成的燈罩,將馬燈包裹在其中,同樣的玻璃燈罩裡棉條捻成的粗大燈芯吃透了菜油,滋滋的燃燒著。

隨著夜色的降臨,有禮司的執事們開始引領著參加尾牙活動的人們陸陸續續的來到。與王德化等人熟悉的皇宮大宴不同,並非客人到了之後守漢出來接見大家,而是守漢領著手下的一群文武、工商、教育、技術、科研等各個方面的得力助手們,身著禮服笑容可掬的站立在帳幕門口迎接著這群人。

有禮司的人一一的向守漢等人介紹每個人的功績、貢獻,守漢少不得要客套兩句,鼓勵安撫一番,這樣一來,數百人的宴會成員,耽擱的辰光可就大了。

看得一旁的王德化等人萬分詫異。

“老祖宗,奴婢們可是聽說,寧遠伯手下,將士農工商四類分為工農兵學商五類,不但如此,而且讀書人的地位也是頗為微妙。”

“你個猴崽子,有什麼不同的?你看看,在寧遠伯身邊的幾個人,不都是讀書人模樣?還有那些紅毛夷人,不也是做學問的?”

“老祖宗,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伯爺這裡,對讀書人可是另眼相看的。能夠懂得經濟民生的,自然是待為上賓。那些只會尋章摘句皓首窮經的書蠹蟲,不要說被寧遠伯請在這裡飲宴了,便是自己的飯碗都不好找!”

“胡說八道!你看看這位!”

一個有些不服氣的小太監拿著不知道從何處弄來的飲宴之人名單、座次、事蹟,指著上面的幾個名字後面的事蹟對自己的同事加以譏諷。

“都是偏僻地方的教書先生,如果寧遠伯不重視教化,又怎麼能夠將他們千里迢迢的從山林裡請到自己的府中加以表彰?”

“切!你才是讀書讀傻了腦袋的!你也不看看這幾位教書先生都是去的什麼地方?”

那個小太監反唇相譏,王德化看著眼前的幾個得力手下在這裡鬥口,心裡卻是一陣陣的歡喜。手下人鬥得越厲害,上位者就越是內心安穩。

耳中聽著幾個手下的低聲鬥口爭辯,眼睛卻落在了那份來賓名單和簡要事蹟上。小太監們打聽的訊息不假,來的人中,除了在鄉下務農的種田大戶,種糧高手、畜牧大王之類的角色之外,便是各處工場、礦山、林場、船廠之中的熟練工人,很多人還都有著匠師的頭銜,身上一件或者兩件的專利之人更是比比皆是。

除此之外,便是水師、陸營之中的兵士、水手,這些人就簡單了許多,有戰功在此。

而那些看上去有些羸弱,甚至有些不諳世事的呆氣的人物,便是南粵軍之中的一大特色。所謂的科技人員。照著內地的體制規制,也是要打入的匠戶賤籍之人,卻不想成為了寧遠伯的座上客,與這位掌握著數千萬人命運,手中握有兵符錢糧的大將軍平起平坐。

只有在那些略微有些拘謹、但是有帶著些好奇,臉上很是有幾分書卷氣的客人身上,王德化才隱約找到了熟悉的內地讀書人身上的味道。

這些人便是小太監口中的教書先生,有人從臺灣來,有人從廣西來,有人則是來自於湄南河,有人來自於西面的大山之中。但是,翻看他們的事蹟,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到了別人口中的蠻族、野人所在,去普及教化,教授那裡的孩童讀書識字。有的人還身兼赤腳醫生、農業科技推廣者等多重身份,在當地深受愛戴。

有一點很是令守漢和他所在的體系感到大為驚訝。越是山野之中的蠻族、野人,一旦意識到了讀書識字的重要性,便對於知識的渴望比漢人還要強烈數倍。家中的孩子調皮逃學的,家中父母二話不說,隨便抄起一件傢伙來便是一通暴打,打完了之後再帶著孩子到老師的住所去向老師賠禮道歉。

也有福建在臺灣的墾民抱怨,憑什麼都是一樣的讀書,那些山地蠻子的學堂裡,不但管飯還給孩子發米?我們的孩子為啥只管飯?對此等言論,臺灣知府李華寶嗤之以鼻。用區區每天的一點大米,換來了與山嶽人的和睦相處,數十萬福建流民可以安心屯墾,同時那些山嶽人也知道應該如何種田,如何織布,漸漸的同化、歸順,這些米又算得了什麼?

轟然一聲叫好聲,卻是守漢已經對這些人表達了對他們一年來工作成績的肯定,向他們端起了酒杯,準備開始與眾人共同飲下這辭舊迎新的第一杯酒了。

“諸君!請舉杯!為我大明天子壽!”

“為大明天子壽!”

寧遠伯雖然在京城文官之中有著跋扈囂張的名聲,但是在禮數上卻是絲毫不曾有欠缺之處,心中做著如此的評價,站起身,端起手中的金盃,王德化也是滿臉堆笑同數百名賓客一道齊聲歡呼,之後將杯中美酒一飲而盡。

“這第二杯,諸君,守漢在這裡祝諸君家中父母高堂安康,妻賢子孝,一家和睦!請!”

天地君親師,守漢的這個做法,便是拿到太廟去,拿到御史臺去,只怕也沒有人能夠挑出一星半點兒的差池來。

“老子請手下人吃飯,祝酒時祝福他們家中父母,老子促進孝道,又有哪一點做錯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