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奪鼎1617> 第二百九十二章 軍制改革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九十二章 軍制改革 (1 / 3)

在南中各地被調查員們折騰的雞飛狗跳的進行家底調查的時候,另外一項大事件在悄悄的進行。

事情雖然隱秘,但是在軍中已經悄悄的有訊息流傳。

“聽說了嗎?主公要把軍隊營制改造一下,不再以營為單位,大家有可能升官吶!”

“升官還不好?!升一級,你的軍餉月俸和分紅都多出一筆來!”

“不過,都說是要打亂現有建制,不知道到時候會怎麼樣!”

“我的講武堂同學在兵司,他悄悄告訴我,這次要分出戰兵和守兵的區別!不過,是叫什麼野戰部隊和地方部隊!雖然說軍餉一樣,可是要是去了地方部隊,升官的機會就少了!只是打幾個小毛賊和作亂的土人,有什麼出息?!”

就在這流言滿天飛的時間裡,守漢和他的軍事助手們,緊鑼密鼓的操持著營制改造問題。

時下南中軍不缺乏經過軍訓的壯丁,很多壯丁的訓練水平和實戰經驗不比內地官軍家丁差,在平日裡便是各自村鎮中的護衛隊、自衛隊主力隊員,隨著大軍剿滅過作亂的土人。

但是,如今人馬多了,地盤廣了,火炮器械種類繁雜。以前的以營為基本單位,下設哨隊甲的編制明顯不適合戰事需要。特別是勤王歸來之後,對於內地官軍、遼東反賊和流寇都有了瞭解,守漢覺得,自己的軍制也是必須要改了。

“主公,照您的軍令,我們已經制造了一萬柄銃刺,對六千支火銃進行了改造。時下每月可以出新式火銃銃管二千根,改造三千根,大約到年底,能夠完成全部火銃兵的改裝任務,為所有的火銃都配上這銃刺。”

在軍制改革之前,守漢還是要考慮一下物質基礎。他打算將現有的長槍兵和刀盾兵的比例再行削減一部分,讓火銃兵的比例提高到七成或者八成。為此,便是要提高火銃兵的戰場生存能力,為他們增加白刃戰的利器,槍刺!

為此,河靜冶金和河靜製造的幾位總辦很是忙活了幾天,將套筒槍刺的規模化生產的事情解決之後,押運著四千柄刺刀前來順化供守漢點驗。

為了在工業生產中最大限度的減少誤差,南中實行了一套嚴格的度量衡制度,各級官吏上任、離任、調動之時,交接的一項主要內容便是由將軍府統一下發的青銅製成的度量衡量具,鬥、尺。大的方面,從丈、尺、寸,小的方面,從分、厘、毫、秒,甚至到忽,將原有的營造尺、裁衣尺統統裁撤掉,只有一種尺寸。 對於不按照下發的度量衡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商家,什麼也不要說,關門,抓人!用這樣嚴格的度量衡標準,用來製造武器,便沒有絲毫問題,零件標準化更沒有問題。這也就是南中軍武器精良補給容易的原因。幾乎每一個同兵種、同專業計程車兵使用的武器都是一樣的!

當然,打造火銃和銃刺的執行標準被定為毫米。眼前的標準,已經足夠用了。

銃刺不但要按照統一的標準,用上好的鋼鐵打造,打造出來後,還要經過嚴格的質量檢驗和規格測試。

質量檢查人員的檢測方式很簡單,除了檢查鋼鐵品質、銃刺尺寸之外,便是要檢查銃刺的通用性。每人手中兩根銃管,將銃刺分別套在兩根銃管上,用卡榫卡住。感受銃刺與銃管完全合攏,使用起來力度恰好,這樣的銃刺方能入庫。

而且每一根銃刺上都有編碼,各個環節的人們都不敢馬虎大意,一旦在實戰中出事,輕則失去飯碗,重則本人下獄,家眷被趕出南中,這裡的一切都將失去,由不得人們不小心謹慎。

守漢從木箱中取過一柄銃刺拿在手上仔細端詳,手上感覺這銃刺還是有些分量的,看來工場沒有在用料上剋扣計較。除了套筒與前方弧起圓滾滾部分,其餘部分都是扁平的寶劍式樣。

若是全部火銃手都配備上銃刺,火銃便擁有了肉搏能力,那麼現有的長槍兵和刀盾兵便至少可以削減一半。而多出來的這部分兵員,便可以同樣配備上火銃作戰。

“現有的火銃便不要改造了。你們只管生產新的火銃便是。以替換這些無法安裝銃刺的火銃。”

現在的火銃回收之後改造,遠不如新造一支銃管便宜。

這對於凡事都喜歡仔細計算一下成本的守漢而言,可是一個極為不好的訊息。至於說那些替換下來的舊式火銃,他已經尋覓好了去處。

“火銃重新上油、翻新之後,大約成本是多少?”

“回主公,工料和人工加在一起,不超過一塊五百文。”

仔細計算了一下工價,馮默峰作為代表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這樣的成本,若是將燧發槍改造成火繩槍,按照新槍的價錢,大量的外銷給東瀛的大名和將軍們,或是北上賣給內地的各地官軍,換回一些南中軍需要的物資,不知道會不會被人痛斥黑心呢?

除了外賣之外,守漢更打算將這些舊式火銃全數配發給各處新區村寨,增加他們的自衛武力。一個屯堡村寨有五六隻火銃,再有壯丁們手中的長矛、腰刀,便可以將那些手中拿著原始的木質梭鏢的土人視為無物了。

便是在各種小道訊息沿著驛路,透過快船和書信在南北東西迅速傳播,引起人們的熱切議論和猜測的時候,崇禎十年七月初八,將軍府下了給各地帶兵將領,務必於八月十五中秋放假之前,趕到順化議事。順便大家一起過一箇中秋節。

於是,眾人便將手中的各項事務交給副手,或是快馬,或是乘船前往順化。大家都清楚,這次大會,想必便是要將軍制的事情有一個傳達了。眾人的官職和編制,就要在這個時候有一個說法了。

八月初十,已經是金風乍起,到處都是新稻子和甘蔗的味道了。

順化的王府裡,熱鬧非凡。

兵司、營務處的大員們同一幹帶兵將領們聚在一起,各人或高談闊論,或輕聲細語,講述著各自防區內的見聞,各自的戰功戰績。只有隨同守漢前往勤王的人和不久前收復了耽羅島的幾個傢伙是各個圈子裡毫無疑問的核心人物,他們的聲音一個大過一個,不停的在那裡高談闊論,炫耀著自己的戰功。便是在府門外彷彿都可以聽聞見他們的聲音。

軍人們從表情語言行為氣質,一望便是明顯的兩批人,兵司和營務處組成的幕府一批,水陸兩軍的將領們一批,其中又有些細微區別,不過各人議論的,皆離不開今日主題,相互打探著大將軍召他們所議何等話題。

“主公出來了!”

後堂中一陣鼓樂之聲響起,眾人立刻停止了議論,按照各自的建制站立整齊,幕府成員,按照兵司的各科站立,營務處在兵司的右側。在營務處和兵司的後面,按照水陸兩軍的界限各個帶兵官分別依照近衛、鳳凰、麒麟、玄武、炮隊、馬隊各營的編制站立成整齊的行列。

鼓樂聲中,守漢蟒袍玉帶金冠從那面巨大的繪製著南中水陸地形圖的屏風後面轉了出來,身後是李沛霖、近衛統領莫鈺以及兩個子女李華梅和李華宇。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