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說得都有道理,但是事實擺在這,也已經發生了,你們去改變,我還是要講未來的走向。”
“嘉慶帝從來不會從實際出發考慮問題,也不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雖然他勤奮、果斷、認真,但是我認為嘉慶生來就不是當帝王的料子。”
“如果換做乾隆或者是雍正,只要有人侵犯到他們的權益,他們可以馬上將其處死,這是很多皇帝會選擇的事情,可是嘉慶帝沒有。”
“從治國方面來看,即位四年太上皇駕崩才接過統治權,但雷厲風行除掉和珅,足見其城府之深,政治經驗豐富。”
“嘉慶皇帝痛恨貪腐,但太上皇在位一天,他就忍了一天,隱忍功力深厚,終於等到出頭之日,大功告成。”
“除此之外,平定白蓮教反叛,治理漕運,不能否認嘉慶皇帝也是勵精圖治,勤政愛民的明君。”
“但是他的性格和受到的教育侷限了他的治國政策。”
“嘉慶皇帝恪守“中庸”、“敬天法祖”的聖訓,不敢越雷池一步,沒有改革的動力和勇氣。”
“可以說嘉慶帝是大清皇帝中私德最好的一位。”
“嘉慶帝就像個佛家的人,有點無慾無求的感覺,不給個人享受留一點空間。”
“甚至到木蘭圍場圍獵,都完全是遵守祖制的需要,而不是因為自己喜歡打獵。”
“他嚴格按照先祖的時間、路線,一點也不走樣,打上兩件東西,就立刻趕回去看奏摺,絕不因景緻優美而多耽擱一刻。”
“慾望在他看來是最危險的東西。”
“他的一生,從沒有被聲色、珍玩、不良嗜好所迷。”
“好像也是清朝除了康熙以外最有人情味的皇帝。”
“嘉慶帝心地也很善良,也很善於用小細節表現自己的愛心和溫情,為自己營造一個親民,仁慈的皇帝形象。”
“每次出巡路上,只要遇到百姓攔轎喊冤告狀,他一定停下來,細細詢問,批示有關官員迅速辦理。”
“嘉慶帝曾經說過,“老百姓敢於攔御轎,那麼一定是有比較大的冤屈,自己再勞累也要及時處理。”
“東巡盛京時,他甚至還親自審問民案,為百姓做主。”
“在這些事情來看,他是位“仁君”!”
“有一年提督湖北學政楊懌回京覲見皇帝,正值酷暑,皇帝正揮扇不止。”
“一見楊懌進來,皇帝立即將扇子放在一邊,非常詳細地向他問起地方上的種種情況,雖然汗出如雨,浸透紗袍,皇帝卻沒再拿起扇子。”
“因為按體制,大臣在皇帝面前不可以揮扇,所以皇帝寧願與大臣同甘共苦。”
“楊氏晚年回憶錄中寫到此事時,仍然感動得痛哭流涕。”
“嘉慶皇帝的心可以說非常之細。”
“親政不久,他就下詔說,乾隆皇帝曾賜一些功高的大臣紫禁城騎馬的特殊待遇。”
“然而,滿漢大臣有所不同,滿洲蒙古大臣平常習慣騎馬,漢大臣卻很少會騎馬的。”
“所以,他特意下旨,規定享受紫禁城騎馬待遇的漢大臣,特別是那些年邁力衰或體弱多病之人,可以乘車到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