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12章五銖錢 (1 / 2)

“漢武帝的用人標準是唯才是舉,他在位期間曾分別於元光元年及元封五年兩次頒佈求賢詔。”

“他透過這兩次策問發現與挖掘了很多優秀人才。”

“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公孫弘與董仲舒。”

“貧民出身的公孫弘參加了漢武帝的第一次策問,他的文章起初沒被考官看重,還將他的名次排在了末位。”

“但當漢武帝親自閱卷時,發現公孫弘的觀點正合他的意願,於是將公孫弘的文章排列到首位。”

“而且立即下詔接見公孫弘,兩人見面後談話非常融洽,漢武帝看重公孫弘的才華,沒有嫌棄他已年愈古稀,從此留任重用。”

“公孫弘不辱使命,於漢武帝元朔五年,提出並擬定了為“五經博士“設弟子員的措施,以及為在職官員制定了以儒家經學、禮義為標準的升官辦法和補官條件。”

“即主要是以通一藝以上、先用誦多者為準,其中品級高的可任左右內史、太行卒史,品級低的也可任郡太守卒史或邊郡太守卒史。”

“公孫弘還將邊境百姓的疾苦放在第一位,因為他就是貧民出身,多次提出罷西南夷、蒼海郡工程,終於得到武帝同意。”

“他認為酷吏行事過於殘忍,如果任用酷吏擔任郡守之職,勢必對待百姓不仁。”

“因而反對漢武帝提拔酷吏寧成為郡守,他還在興辦中央官學、官員考核制度及選聘人才方面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議等。”

“因為公孫弘對漢朝的貢獻,讓他後來官至漢武帝的丞相,一直幹到近八十歲才死於任上。”

“再說董仲舒,他是漢武帝發出第二次求賢詔時才出場的,因為第一次時好尚黃老、憎恨儒學的竇太后還健在,他認為時機沒有成熟。”

“漢武帝連續對董仲舒進行了三次策問,基本內容是天人關係問題,所以稱為“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對策中,詳細闡述了天人感應,論述了神權與君權的關係,並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董仲舒這套從統治者角度出發的理論,深受漢武帝的喜歡,並在他後來的施政實踐中逐步執行。”

而且“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國家文化的影響尤其深遠,儒家思想為代表的文化思想,一直是我們國家的主流文化,這完全是董仲舒的功勞。”

“再說將臣這邊不用我說,太出名了,衛青、霍去病是赫赫有名地反擊匈奴戰爭的英雄,他們為漢武帝征服了漢朝一直畏懼的匈奴帝國,為漢朝疆土的擴大及後期開闢絲綢之路做出了傑出貢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漢武帝任用的將軍有些還是越人、匈奴人。”

“像金日磾這樣一位匈奴的俘虜,先前曾在宮中養馬的奴隸,竟然與霍光、上官桀一齊被選拔為託孤的重臣。”

“總之,漢武帝劉徹在位五十四年,採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式,讓他執政期間人才濟濟,從而開創了西漢王朝最鼎盛繁榮的時期。”

“真是得人才者得天下啊!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對內漢武帝還頒佈了推恩令,將大量封地分給諸侯王的子弟,以削弱他們的權力。”

“其次,加強了中央集權,設立了內朝和外朝兩個政治機構,分別由皇帝和丞相掌控。”

“漢武帝還設立了御史臺和監察機構,加強了對官員的監督和管理。”

“這些都是政治上的政策,當然也有經濟上的,一個“武”字,一個強漢,就說明這個國家離不開打仗的,打仗的需要錢吧!這就離不開經濟的發展。”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