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可笑!真夠諷刺的!自己要節儉,也不準親人鋪張浪費,還因為這個廢除太子,可是你自己晚年呢?你新立的太子又是個什麼玩意?
馬皇后:我真的要提獨孤皇后提一句了,隋文帝能有此作為真的離不開你的皇后,你那猜疑的性格註定讓你走不遠!
朱元璋:皇后說的對!性格決定命運,隋文帝晚年確實狠狠的打自己的臉!
“真應了這句“性格決定命運”了!”
“隋文帝天性深沉猜疑,政治風雲變幻,波詭雲譎,為了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中苟全性命,也為了成功上位,他不得不深謀遠慮,洞察一切,這使他成功度過一次次劫波,最終成為九五之尊,建立大隋。”
“然而,在改朝換代之後,由於他是從孤兒寡母中奪取了皇位,王朝的合法性不足,所以心懷猜疑。”
“這猜疑的性格決定了與追隨他的元老功臣只能同患難,而不能同富貴,他屢興大獄,把幫助自己奪取政權的功臣先後幹掉了。”
“而且在晚年的時候,他的猜疑心更重,因為猜疑,他殺了與自己同稱為四貴虞慶則,罷免了可以託付社稷的高熲,廢掉了太子楊勇,廢掉了才華過人的蜀王,架空了人緣太好的楊雄因而被架空,罷黜了涉嫌朋黨問題的蘇威……”
“而最諷刺的就是隋文帝節儉愛民。”
““雖然節儉風氣的推廣促使社會財富急劇增加,然而節儉也是隋朝滅亡的一個原因。””
“楊堅小時候生長於寺廟之中,素衣素食,生活節儉,這使他養成了崇尚節儉的性格。”
“他雖貴為天子,但卻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飾品,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是歷史上最為節儉的皇帝,他深知節儉的重要性,教育太子要節儉,說國家沒有因為奢侈腐化而能長治久安的。”
“因為節儉,剝削較少,民眾能夠安居樂業,戶口和財產劇增,又加上其他一些促進生產的措施,在很短的時間內,百業興旺,經濟繁榮景象。”
“過慣了艱苦的日子,府庫糧食、財物堆積如山,甚至都堆到了走廊上,奉行節儉的隋文帝到晚年開始沉溺於享受,靡費資財,貪圖享受。”
“是不是很諷刺,晚年的隋文帝也開始鋪張浪費,貪圖享受了。”
“而且因為隋文帝的猜疑,也因為楊廣等人的陷害,蜀王楊秀也被廢黜了。”
“對待自己的兒子們非常嚴苛,對於別人那就更不用說,他經常杖責自己不滿意的大臣,誅殺、黜免功臣,功臣故舊能夠善終者極少”
“性格嚴苛,用法也嚴苛,他信奉亂世用重典,偷一文錢就要判處死刑,更極端的是處死了三個因為口渴偷瓜吃的小夥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