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雨覺得自己創辦軟體園區實在是太機智了,不僅間接為公司聚集了一幫創業人才,還吸引來了很多優秀產品,甚至生產了很多在原歷史當中沒有的優秀產品。
可惜的是政府接手軟體園區後,江燕公司就把第一輪最大投資額度降到了10%,所以面對滴滴打車這樣優秀的產品,暫時也只能拿到10%的股份。
想要增加股份,需要等程瑋發起第二輪,第三輪融資,價格自然越來越貴。
倒不是政府強制要求的,而是其他地方也學杭雨搞了類似的軟體園區,迫於競爭壓力,加上第一輪30%的股份確實多了點,被不少人詬病。
為了長遠發展,多吸引一些優秀的創業團隊入駐,江燕公司降低了被人稱之為“霸王條款”的入股要求。同時增加了稽核力度,因為入駐的創業團隊越來越多,江燕公司的選擇性也增強了。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江燕公司大力投資硬體產業後,真缺錢了,加上自己一大堆產品要燒錢,實在沒錢投資新產品。
現在江燕公司的投資方法是“搶頭籌”,專門有人盯著軟體園區的產品,看到好產品,趁著對方尚未融資先拔個頭籌,花幾十萬幾百萬,佔個10%的股份。
將來一款產品要是火了,即便只有10%的股份,也賺大發了。
畢竟才花了那麼點錢,之後該產品的發展,完全靠二三四輪融資。等於其他投資公司花大價錢,幫助江燕公司把產品推起來了。
這種暴力投資模式,逐漸被其他人學去,可惜已經很難做到江燕公司這種規模。一來吸引力不如江燕公司,二來沒有那麼好的條件,三來不懂具體操作方式。
江燕公司的軟體園區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操作模式。有人打著投資的幌子來學習,然而只能看到一群人在寫程式碼,卻看不到內幕。
最重要的一點是原創保護,很多地方都做不到,政府也做不到。
但江燕公司可以做到,因為微博的原創保護模式已經很成熟,搬過來用,再根據軟體園區的特殊情況稍微改進一下就行了。
沒有原創保護就辦不成這樣的軟體園區,因為軟體園區是對外開放的,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投資,觀看大家的產品。
為了保護軟體園區的新產品,江燕公司除了使用網際網路的原創保護,還專門組辦了一支律師團隊,幫創業者申請專利,隨時準備跟那些抄襲者打官司。
投資人最在乎的三個問題。
一是產品的盈利模式有哪些?
二是投資的錢怎麼花?
三是產品的核心價值在哪?如何保證產品和模式不會被複制?
從這裡可以看出,不僅原創人重視產品保護,投資者也很重視這點。
作為投資人當然最在乎的是回報,要不然人家投錢給你幹啥?送福利麼?他們可是資本家,不是福利院。所以公司產品的盈利模式最重要。
錢怎麼花?怎麼花是一門學問,花好了才能掙錢,花不好那可能真的就是當送給乞丐了。不管怎麼掙錢,還是怎麼花錢,其實本質上都得依賴公司產品的核心價值以及不可被複制的模式。
如何讓自己的產品和模式形成行業的“進入壁壘”?這樣才不會被輕易的複製和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