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立意是好的,但不切實際,把教育過度理想化。
大概在人民群眾心裡,教育是神聖的,理想的,可大家冷靜下來想想就知道,教育其實也是一種工具,怎麼可能完全神聖不可侵犯。
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是什麼?這點一定要搞清楚。
從上面的角度來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更多人才,為國效力。
但是從基層群眾來看,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單是讓孩子成材,更重要的是透過這個平臺上升,得到一個深造的機會,一個擺脫貧困的機會。
素質教育跟應試教育本來不是對立的,但是如果極端追求素質教育,或極端地追求應試教育,都會造成很不好的影響。
極端追求素質教育的結果是教育變得不公平,富人家的孩子資源多,可以進最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買最先進的教材和裝置,請最好的老師等等。
而窮人家的孩子呢?
極端地追求應試教育,則可能像封建時候考八股文一樣,也是不行的。
現在很多人被洗腦,想徹底拋棄應試教育,改成純粹的素質教育,這是很傻的行為。
“我們要的就是理科生,文理失調可不成。”杭雨說道:“我們能不能特別招生,就是專招理科好的,就算學生沒考上我們也要。”
他這裡的沒考上不是指成績不行,而是指理科成績好,卻不符合高考要求的。
“你想招這樣的學生,得提前宣傳,好讓一些學生知道你的招生要求。但你的招生要求不符合省教育廳的要求,恐怕上面不會答應。而且你初創大學,師資力量如何大家都不清楚,估計也沒有學生會從高一開始就把目標指向你們。”劉盛建說道。
“那就沒辦法了,只能儘量挑合適的,實在不行從外地招生。”杭雨說道。
雖然替現在的JS學生感到無奈,但杭雨也改變不了教育廳的決定,他不可能為了這事去吵去鬧。他心想,等自己的孩子高考時,高考制度應該已經很完善了。
應試教育是剛需,素質教育是柔性需求。
柔性需求搞得差,就像考八股文,但我們現在絕對不是八股文時代。
有些家長成天幻想自己兒子是天才,被應試教育害了,其實壓根沒有那麼回事。現在的應試教育並非極端的,而是充分考慮了素質問題的。
近幾年社會的教育資源已經開始偏向私人學校,比如幼兒園,越來越貴,窺一斑而見全豹。
有人可能認為,這是市場作用,中國的有錢人越來越多,私人學校自然越辦越好,關我們什麼事呢?
如果你是有錢人的一份子,這麼想是沒有錯的。
但假如你是底層人民,月薪不到一萬,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整個社會的教育資源是有限的,當私人教育辦得火熱時,便在市場作用下,悄無聲息地把一部分公共教育資源給搶走了。
什麼是教育資源?就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師資力量。
資金還好說,因為社會財富是會增加的,隨著國家越來越富裕,教育資金自然也越來越龐大。但合格的老師就比較難培養了,而且受到私人教育的衝擊,他們肯定會在兩邊搖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