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重複,明天重新整理
+——
“想靠遊戲輸出文化,任重而道遠啊。”周光越說道:“影視方面做的比較好的也就武俠文化,國產動漫做的比較好的秦時明月,也比較接近武俠風格。如果我們也採用武俠風格,是更穩健呢,還是太保守,我們是否應該採用新的題材。”
“題材方面,我認為可以選擇仙俠文化,可以跟西方的魔法文明比較。”趙琛說道。
“現在有不少主打仙俠的國產遊戲,但是都不怎麼樣。我感覺仙俠題材過於超凡了,不像魔法跟歷史戰爭結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周光越說道。
“我們也可以把仙俠跟歷史戰爭結合,封神榜和西遊記就是不錯的作品,只需要稍微改一下,改的更適合現代人的思維方式。”趙琛說道。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其優秀不用懷疑,但是內容太深奧了,很多人看不懂。
說白了就是作者喜歡藏著掖著,很多東西不直接表現出來,比如佛道之爭的殘酷。不要說國外讀者,就是中國人都很少理解的。
相信看過西遊記電視劇的都知道,唐僧師徒一行人在取經路上,打過很多妖怪,但凡沒有“編制”的都被打死或者收了,而有“編制”的都沒有遭到什麼懲罰。
比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的坐騎,鯉魚精是觀音菩薩的寵物。
鯉魚精在凡間收童男童女,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跟拐賣孩童的差不多,但是被觀音收了後啥事沒有。問題來了,鯉魚精為啥要下凡收童男童女?
其實它是按照觀音的吩咐辦事。
西遊記是一本赤裸裸的描寫功利的書,反覆的提到功果、功勞、功績。
故事的開始,觀音菩薩就明確的告訴了唐僧:“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不是白乾,是有賺頭的,用“去”換取“正果”。
就是與取經無關的人,也都是以“功”來衡量的。
黃風怪一回,靈吉菩薩說:我拿他去見如來,才算這場功績哩,這個功勞是我的。
金角銀角一回,老君說:卻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績。
烏雞國一回,文殊菩薩說:今得汝等來此,成了功績。
故事的結尾,都成了正果,怎樣成的正果?如來說得只有那麼清楚了:都是因“功”成的正果,唐僧取經甚有功果,孫悟空煉魔降怪有功,豬八戒挑擔有功,沙和尚登山牽馬有功,白龍馬馱唐僧有功。
結論是因“功”成的正果,不是因“善”成的正果。
西遊記的作者是沒有善惡觀念的,他給中的人物都有發善心的一面,也有做惡事的一面,所以給人的感覺很矛盾,你不知道他究竟是何立場。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呢?
問題不是出在作者身上,是我們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