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已經上線了,江燕阿里,華為中興四家企業聯手,經過全網推廣,很快就在國內掀起一輪潮流,許多工業企業紛紛入駐平臺。
圓明園有三個平臺,手工平臺之前說過的,然後是輕重工業兩個平臺。以前把手工業劃分到輕工業當中,圓明園的三個平臺,算是一種新的劃分方法。
之所以這樣劃分,是為了讓大家重視手工業。
在諸多入駐企業當中,四家公司最重視的,自然是輕工業裡面的高新科技企業。不過高新科技企業的數量比較少,入駐平臺的就更少了,所以很難找到適合的。
杭雨有空的時候,就登入圓明園,在上面尋找適合投資的企業。
“中微半導體。”杭雨看到一個有點熟悉的名稱,再看看董事長兼CEO的名字,他漸漸想起來了。
這家公司在後世有點名氣,是一個名為尹智遙的人創辦的。
尹智遙1962年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系,之後工作於蘭州煉油廠,1973年轉到中科院蘭州物理化學所,後來尹智遙在北大化學系讀碩士學位。
1980年,他在美國一些親戚的幫助下,來到加州大學洛杉嘰分校攻讀博士學位,三年半就拿到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到03年尹智遙一直在矽谷工作。
開始是在Intel公司的中心技術發展部門做電漿蝕刻工作。1986年轉到LAM研究所,開始是高階工程師,後來做到了技術發展經理。
尹智遙負責彩虹等離子體刻蝕裝置的開發,LAM靠著一些非常好的產品成為這個領域的領先者之一。
1991年,尹智遙來世界最大的百億美元的半導體裝置企業——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半導體裝置廠商龍頭老大,擔任總公司副總裁。
尹智遙負責同一領域的研究開發工作,先後獲得了有86項美國和國外的專利,曾被譽為“矽谷最有成就的華人之一”。
2004年,60歲的尹智遙毅然放棄了美國的百萬美元的年薪,衝破美國政府的層層審查,所有的工藝配方、設計圖紙都被美國沒收。
跟錢老的歸國曆程相似,但是沒有那麼困難,回國以後他建立了中微半導體。
已經60歲的尹志堯放棄美國優越的物質待遇,回國創業,尹智遙表示:“給外國人做嫁衣已經做了很多事情了,那我們應該給自己的祖國和人民做一些貢獻,所以就決心回來了。”
與尹智遙一同回來的是三十位在應用材料、科林等國際巨頭有著20—30年半導體裝置研發製造的經驗的資深工程師。
在回國之際,所有技術專家承諾不會把美國公司的技術,包括設計圖紙、工藝過程帶回國內,美國方面也對歸國人員持有的600多萬個檔案和所有個人電腦做了徹底清查。
在回國之後,尹智遙團隊從零開始,重新研發申請了專利,終於在2008年,中微半導體的刻蝕機開始打進國際市場。
對於這種情況,國外公司無法接受中國人能在3年內做出高效能刻蝕機,應用材料和科林相繼對中微半導體提起專利訴訟。
在中微半導體拿出了關鍵技術的專利證據之後,兩次擴日持久的訴訟都以中微半導體獲勝告終。
“這家企業不錯,不僅科研實力雄厚,而且已經有一定成果,值得我們投資。”杭雨把中微半導體的資料發給嶽勤四人,讓他們也參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