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裡,其實我很想問一下當事人,也就是杭先生,請問你們當時是如何進行災難預測的,為什麼之後你們放棄了這項應用。”吳院長說道。
馬上有人遞話筒給杭雨,更多人看向他。
杭雨沒想到這麼快輪到自己發言,心裡頗為緊張,伸手接過話筒,笑著站起來道:“當時我們一方面跟氣象局合作,得到他們蒐集的自然資料,另一方面號召廣大的微博使用者,讓他們關注身邊的自然動態,也就是災難前常發生的一些現象。”
“地震前就有很多預兆,比如井水翻花冒泡,忽升忽降,無雨水變渾,變色變味又難聞。牛馬騾羊不進圈,豬不吃食狗亂咬,鴨不下水岸上鬧,雞飛上樹高聲叫,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兔子豎耳蹦又撞,魚兒驚慌水面跳,蜜蜂群遷鬧轟轟,鴿子驚飛不回巢”
“在廣大熱心使用者的積極協助下,我們每天都能得到很多類似的關鍵資訊。把這些資訊的發出地址進行匹配,對比,我們就能大概判斷出該地是否會發生災難。我們的工作人員做了專門的匹配率機制,匹配率超過60%,我們就會聯絡氣象局,讓他們著重對該地進行調查。”
“零八年預測成功,其實有著很大的僥倖。”杭雨說道。
“我看一點都不僥倖,你們的工作準備很充分,預測率很精準。”吳院長說道。
其他人也這麼認為,因為那次的準確預測,讓很多人高估了江燕公司的技術水平。如果沒有跟國家合作研發,江燕公司可能承受不起大家的高估,不過沒有如果,現在他承受得起。
“這個我有自知之明,除了技術不夠完善外,支出過高也是我們放棄這項應用的原因。因為預測災難沒有收益,我們又沒金主,所以獨力難支。”杭雨說道。
“原來如此,感謝杭先生給我們解答,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應用案例。”吳院長說道。
“不客氣,這是我應該做的。”杭雨重新坐下來。
眾人紛紛鼓掌,對杭雨在零八年做的成功預測,挽救了那麼多生命表示敬意。
柏應感覺比杭雨還有面子,因為當初那件事,他可幫了不小的忙。過去那麼久,現在想起來,柏應都覺得自己當時太英明瞭。
當時誰知道大資料,沒有人做過,在那種情況下,柏應一力促成江燕公司和氣象局合作,之後在預測出SC要發生災難時,柏應選擇相信杭雨,跟當地省委聯絡,讓他們敲響了警鐘。
要知道那一聲警鐘可不是隨便敲響的,萬一預測失敗,對SC省委,對柏應都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搞不好SC人民都會罵他們多事,害的大家虛驚一場,還耽誤了全省的執行。
好在預測成功,杭雨得到了他想要的,柏應也順便撈了一把功績和名聲。
“說的很好,但你不該說支出過高這種事。”柏應低聲說道。
“大家都知道的事,說不說都一樣。”杭雨說道。
柏應覺得他太耿直了,在他好不容易營造的光輝形象上面抹了一點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