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部長講完以後,眾人紛紛鼓掌,尤其是做製造業的企業家。剛開始大家還疑惑,大資料峰會怎麼請了很多搞製造業的人來,現在才明白其目的。
原來上面要利用雲端計算和大資料技術,推動工業力量的聯合發展,為將來轉型升級打造基礎,製造企業家們聽了都很感興趣。
本來網際網路企業和製造企業聯絡不大,透過陳部長的演講,很多製造企業家開始物色,打算跟網際網路企業家們合作了。
杭雨被不少人看中,因為他不僅做網際網路,旗下也有製造業。喵星人手機也很出名,不少製造企業家就想,可能這就是製造與網際網路結合的作用。
事實上,他們猜的也沒錯,江燕公司的確在手機制造上運用了大資料技術。研發,採購,製造,運輸,銷售等環節,都有大資料的身影。
應該說江燕公司整個集團,幾乎所有產業,都運用了大資料。
“你們在蘇州設廠,可以根據陳部長說的,建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柏應說道。之前在他的要求下,江燕公司把新廠設在蘇州,比原廠更完善,更加先進。
“什麼樣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應該怎麼運用,沒有先例可尋。”杭雨為難道。陳部長說的來勁,可是真要做起來,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杭雨心想,莫非把研發採購製造運輸銷售等環節的大資料應用,整合起來,就是一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顯然沒有那麼簡單。
“大資料本來就沒有先例,你還不是做出來了,可以嘗試一下。”柏應說道。
“我會的,估計待會就有人找我合作了。”杭雨說道。
柏應笑了笑,他也看到了,有不少做製造業的企業家往他這邊瞅。
接下來是工程院的副院長,吳院士上臺講話。
“尊敬的各位領導和專家、各位企業家,很高興來參加這次峰會。今天的主題是大資料應用,我知道今天后面的幾位報告人會講到大資料在教育、醫療、商業等等方面的應用,所以我這裡就只講一下大資料時代的ICT趨勢,會講到四個方面的問題:大資料浪潮的到來、大頻寬發展的趨勢、大網路佈局的演變、大資料探勘的挑戰。”吳院士開啟投影儀,上面展現出資料圖表。
“綠色圖表示每個網民人均每個月下載流量,1998年每個網民一個月只需要一兆流量,2003年就需要一百兆,2008年就是1G。右邊的圖是講全世界網際網路流量累計達到1EB所需要的時間,2001年需要一年,2004年需要一個月,而今年只需要幾天。”
“大資料有網路資料、企事業單位資料、政府資料,網路資料自媒體資料,比如社交網路、部落格、微博等。有日誌資料,比如搜尋引擎,大家上網等等都會留下很多足跡。還有富媒體資料,影片、音訊等等,每天的資料量很大。大資料無所不在。圖中是美國的一家醫院,一年能收500TB資料,倫敦有200個交通攝像頭,每天是8TB資料,倫敦才200個,北京有幾十萬個攝像頭,資料量要比倫敦大得多了。”
“Google把5000萬美國人頻繁的搜尋跟美國疾控中心流感資料進行比較,一個地方發生流感肯定有很多人在網上搜尋這些詞彙,因此根據這些詞彙出現頻率可以判斷這個地方出現流感,Google在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出現時,前僱員創辦了Climate公司,從美國氣象局獲得幾十年的天氣資料,並與各地的農業狀況、土壤狀況關聯起來,尚有需求的農場主說“誰問我明天種什麼能賺錢,我告訴你,如果我說錯了,我的賠償要比保險公司還要更高。”到現在為止,據說他們從來還沒賠過,不像我們國家的農民只是根據簡單的判斷,今年豬肉貴了,明年大量養豬,明年豬肉就便宜了,然後年豬肉又貴了。”
谷歌研發雲端計算和大資料的時間跟江燕公司差不多,他們的技術水平也很高。
如果不是後來杭雨跟國家合作,建立了耕耘科技,而耕耘科技又跟中興華為北大南大等企業和高校合作,極大的提升了技術基礎,說不定江燕已經被谷歌超過了。
“說國外的例子,大家感受可能沒那麼深,那麼我們就說說國內的例子。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國率先開發雲端計算和大資料的企業是江燕公司,而且它們的戰績赫赫。零八年的救災預測災難事件,相信沒有人不知道吧,那件事情令我非常震驚,且記憶深刻。”吳院長說話時,目光投向杭雨。
杭雨感受到不少目光轉移到自己身上,微微一笑,表現出寵辱不驚的神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