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叔,感謝你的開導,我已經想通了。”杭雨突然說道,神色十分明亮開朗。
“這麼快就想通了,能給我說說你的想法嗎?”劉盛建好奇道,他當然也知道股份的重要性,還以為杭雨要很久才能下定決心呢。
“我認為需要用股份籠絡的物件,主要是技術團隊,然後是經營團隊。他們都離不開一樣東西,就是我手裡的資本,我要學的是如何運用資本,而不是盯著某一項產品。”杭雨說道。
“哈,原來你是領悟了資本家的真諦,心態發生了轉變。”劉盛建說道。
“差不多吧,賺了這麼多錢,但是一直沒有轉變過來。如果我依舊以一個企業家的心態去經營,自然放不開手腳,所以我需要昇華自己。”杭雨說道。
“從企業家轉變為資本家,這話說出去可不行。”劉盛建半開玩笑地道,此時在中國對資本家三個字還是比較敏感的,大家也不會公然承認自己是資本家。
“我可沒說過資本家這三個字,您不要往我頭上扣帽子。”杭雨說道:“其實什麼家都無所謂了,總之我現在明白了,我已經擁有了新的優勢。”
“是啊,你的優勢的確不一樣了。”劉盛建點頭。
以前杭雨的優勢是“創意”,依靠眾多時代產品發家。
但杭雨的“創意”是有限的,所以他找到了新的優勢——資本。
擁有海量的金錢後,杭雨已經不需要靠自己那可憐的創意去打拼了,他可以購買他人的創意,不斷充實和更新自己的企業產品。
有的人比較直接,不是購買別人的創意,而是購買他人的產業。杭雨對這種粗暴的做法,不是很欣賞,他更傾向於扶持技術型的新產業。
因為購買一家成熟的企業,不僅價格昂貴,而且企業壽命也不長了。而扶持新技術新企業,眼光好的話,往往可以一本萬利。
當然,扶持新技術企業也有風險,只能廣撒網多撈魚。
這都是以後的事情了,就目前而言,杭雨還是能靠“創意”吃很久的。他需要積累更多資本,多到有一天沒有創意,也能繼續讓企業興旺下去。
“既然你已經想通了,我也該回去了。”劉盛建站起來。
“我送你。”杭雨說道。
“不用麻煩,又不是第一次見面。”劉盛建擺擺手,無所謂地道。
劉盛建離開後,杭雨當即拿出紙筆,開始書寫新的計劃表。
杭雨先分出技術團隊和經營團隊,然後把貢獻大的人一一列出來。
股份激勵有很多種,一種是期權,一種是乾股,一種是實股。實股又分原始股和流通股,因為江燕公司沒有上市,所以不存在流通股的說法。
事實上,沒有上市的企業也不存在期權這種東西,華為搞的期權屬於虛擬股,也就是它在內部搞得一套融資系統,效果還是可以的。
期權說白了,就是以優惠價格購買股份,至於能不能賺回來,其實還要看公司發展情況。如果公司業績突然下降很多,說不定期權都要虧本。
華為就是用這種內部融資方式,把大部分員工捆綁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