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捨得投入,可以修建寬度超過三丈的棧道,可容車馬並行,在棧道路面距山腳較近的情況下,梁下斜撐改用直柱支承。
這種措施對結構有利,但若爆發山洪,支柱極易被摧毀。
棧道建好之後,只要用心維護,其使用壽命不短,秦人在蜀地修建的棧道,即便到了東漢末年三國時亦有使用。
如自關中通往漢中之子午道,以及其西之褒斜道,通大散關之故道,以及自圍谷往儻光之駱穀道,均為商旅往來及軍事運輸的必經之途
當然這些棧道必然經過不斷地維護,其木料已經換過許多遍,雖然通行能力比不了平地上的平坦道路,卻能夠克服地形險阻,在河谷等地方形成一條交通線。
宇文溫需要這樣一條交通線,來克服湞陽峽的北上交通問題,所以湞陽峽棧道遲早要修,無非是何時完工罷了。
以這個時代的技術水平,要在懸崖峭壁上修一條長數十里的棧道,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所以此事本該由權廣州總管及刺史的楊濟頭痛,但因為涉及到資金問題,需要宇文溫來做決定。
棧道的長度基本就是湞陽峽的長度,但寬度卻可大可小,可以是僅供一人揹著包裹緩緩而行的羊腸小道,也可以是讓人挑著貨物從容走過的小道,更可以是讓騾馬拉著車走的寬闊棧道,無非是看修建時投入的資金有多少。
宇文溫的要求,是湞陽峽棧道能通普通二輪馬車(單向),看起來很合理的要求,可吏員們實地勘察了數月,根據地形和建設難度估算了一下人力物力成本,得出了一個驚人的數字。
這種尺寸棧道的造價,每一里成本摺合成銅錢超過一萬貫,再考慮徵發百姓服勞役至少得提供伙食,數十里的湞陽峽棧道要修完,差不多要花一百萬貫。
這麼貴的棧道,之所以耗資不菲,是因為要趕時間,如果慢慢修上十來年,倒是可以省很多錢。
在這個時代沒有什麼專業的大規模建築隊伍,官府若要搞大工程,就得徵發普通百姓服勞役,這是徭役的一種,官府不需要付工錢,但若有良心得包吃包住。
還不能影響到農時,否則當年莊稼必定歉收,直接導致交不上賦稅,所以官府只能趁著農閒徵發百姓搞工程,加上往返路上消耗的時間,一年裡實際上沒多少時間可以施工。
若是官府夠狠,不恤民力強徵百姓從年頭忙到年尾,倒是可以趕工期,但這樣做的後果很嚴重,會導致許多百姓家破人亡,進而影響到政權的穩定。
宇文溫不想留下千古罵名,又想在短時間內把這棧道修好,還要兼顧名聲,所以只能多花錢糧,若真要開工建設湞陽峽棧道並在大概一兩年內完成,必然要給被徵發且超期服勞役的百姓發工錢、減免賦稅。
開支增加,賦稅收入減少,所以七算八算下來,就有了差不多折價一百萬貫的費用,剛現雛形的廣州總管府無法承擔這種鉅額開支,所以只能宇文溫來做決定。
換句話說,得宇文溫來想辦法籌措錢糧,完成自己規劃的這條湞陽峽棧道。
但此時此刻,宇文溫糾結的不是弄不弄得到一百萬貫,而是在權衡利弊,因為如果他能弄來這筆錢,拿去練兵養馬可划算多了,同樣是一兩年時間,至少又能練出數千人的強兵來。
這只是問題之一,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這折價一百萬貫的棧道,涉及到一種新的建築材料,這玩意到底用不用,必須宇文溫來決定。
他拿出一枚銅板,猶豫著是不是要拋個幾次看天意如何。
正面,修棧道;反面,不修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