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周> 第八十七章 雞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七章 雞肋? (2 / 2)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奈何嶺南在許多人看來是煙瘴之地,願意舉家南下在嶺表定居的人,少之又少,人口不足開發就慢,瘴氣難消,依舊是流放之地。”

宇文溫感慨著,現在不是正式場合,所以楊濟也在吃荔枝,兩人邊吃邊聊,用詞也沒了什麼忌諱,畢竟兩人有時候說的詩詞,是不存在於這個時代的。

嶺南(嶺表)的大開發,歷經唐宋才完成,自安史之亂後,中原局勢漸亂,到了五代十國,許多人攜家帶口前往福建或者進入嶺南避難,隨著定居的人越來越多,兩處地方此時才迎來了新一輪開發浪潮。

但即便如此,嶺南依舊是煙瘴之地,所以到了宋時,嶺南還是流放官員的首選之地,靖康之難後宋廷偏安江南,促進了江南的再次大開發,而到了這時才有更多的人進入嶺表。

從隋唐交替到南宋滅亡,六百餘年間持續不斷的開發,嶺表才漸漸脫去了煙瘴之地和流放之地的惡名,到了明代,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下轄的廣州府、肇慶府、韶州府等地,已經是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之處。

縱使宇文溫再有想法,也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將嶺南開發到南宋末年時的程度,遑論明代的開發度,但他有自己的規劃,就是至少要保證嶺南和中原之間的道路通暢。

海路另外再說,至少陸上驛道必須保持通暢,確保中原朝廷對嶺南地區的有效管轄,一旦出現大規模叛亂,官軍可以立刻南下進入嶺南平叛。

而疏通驛道的行為也是公私兩便,因為這一條驛道,將是黃州、江州以及山南商賈們新的一條生命線。

宇文溫攻下江州、嶺南,作為出征在外的主帥,有權力任命代理地方官維持當地秩序,更別說他本就有“都督嶺南諸軍事”的頭銜,所以任命代理地方官的行為名正言順。

不過這些權刺史、權郡守到後面還得經過朝廷的認可,若是在代理州務、郡務時有政績或者表現出色,轉正機率可是很大的。

這也是宇文溫在用兵打仗的同時,調集人力物力修整驛道的原因之一,就是要給大家機會,做出政績方便“轉正”。

官軍每到一處,任命權刺史、權郡守,除了恢復秩序、組織農事、保境安民,還見縫插針在農閒時組織人手修整驛道修葺驛站,在統一的排程下,進展很快。

所以到了現在,從江州南昌到廣州番禹的驛道已經煥然一新,而大庾嶺道已經重修,便於大規模物資轉運,這是沿線官民群策群力的結果,而其中也少不了商賈們的作用。

黃州商賈跟隨官軍一路南下,而隨著戰事進展順利,商隊也開始活躍起來,往返於西陽和番禹的商路,由鏢行構成的商隊已經往返了數次,對於驛站的設立,從成本角度出發,總結出了極其可靠的意見。

江州各地大戶、豪強,被南昌城外人頭陣震撼之後,不管心裡服不服已經歸順了新朝廷,其力量被宇文溫借用,為驛道的修整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

這樣的支援,如今即將得到豐厚的回報,江州各地大族參與經營來自嶺南的海鹽、奇珍異寶等買賣,算是宇文溫的謝禮,當然,這要根據先前各家貢獻大小而定。

基於各種原因,宇文溫的地盤一直侷限在黃州這個不上不下的地方,後來被人當做礙事者,安排去攻打嶺南,殊不知這對於宇文溫來說,就是一個極佳的機會。

別人眼裡的煙瘴之地,卻是宇文溫開啟局面的一塊黃金寶地。

“寡人遲早要班師,朝廷應該會認可你為廣州總管,若真是那樣,在離任前完成西京古道的疏通,屆時粵北和湘南的交通,會如同粵北和贛南的交通一樣得到改善。”

宇文溫擦了擦手,將涼茶一飲而盡:“用不了多少年,寡人會讓所有人知道,嶺南,並不是一個雞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