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周> 第二十九章 信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九章 信心 (1 / 2)

宋壽城外,寧氏聚居地,西陽王宇文溫正在參觀寧氏族學,今日他向族學贈送書籍,看著年紀、樣貌不一卻身著中原衣冠的寧氏子弟,感慨萬千。

教書先生雖然說起話來口音很重,但好歹能教授、講解一些中原常見的啟蒙書籍,在這偏遠之地,寧氏族學能堅持教授子弟經學知識,已經難能可貴了。

看著那幾個飽經滄桑的教書先生,他問一旁的甯猛力:“寧使君,這幾位教書的先生,是從何處請來的?”

“回大王,這幾位先生,也是寧氏族人。”

“喔?那他們的學識...”

“大王,寧氏祖籍青州,後為避戰亂便舉族南下...”

甯猛力介紹起自己家族的往事來,安州寧氏和瀧州陳氏以及高涼馮氏一樣,祖上都居住中原,後來為躲避戰亂不得不南下。

然而他們南下已經“遲”了,富庶的三吳之地已經沒有他們的立足之地,當然,做別人的佃農、莊客也不是不行,但沒人天生下賤願意寄人籬下,所以只能繼續南下。

三吳以南是豐州,到處都是山,能耕作的土地少得可憐,可謂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原有的土地早已有主,急切間無法立足,所以只能再往南走,也就是嶺表。

嶺表煙瘴之地,外人聞之色變,但為了活下去只能在嶺表定居,歷經無數歲月,有的南下家族消失了,有的生存下來,寧氏便在嶺表西南區域的安州一帶紮根。

繁衍生息許多代,寧氏的生活習慣慢慢與當地俚僚人趨同,說話口音也漸漸摻雜了當地方言音調,但即便如此寧氏族人都未忘本,所以族學一直在教授子弟經學典籍。

之乎者也,孔曰孟曰,四書五經,一直在這邊陲之地的寧氏族學教授著,已經持續了上百年,當然,寧氏還會到廣州聘請寓居番禹的飽學之士,到宋壽的族學教書。

“寧使君,黃州州治西陽書肆雲集,又有經學名家開學授課,若他日南北道路平靖,可以派族中子弟到西陽去看一看,待得學成之後回安州教書,也方便教化百姓。”

“黃州書肆出版的書都是一本本的,看多就習慣了...日後如果需要,可以和商隊說,要什麼書,黃州都有,不過番禹那邊日後應該會有書肆專門經營黃州書籍,到時候你們到番禹去買,能省去許多麻煩。”

宇文溫幾乎是本能的當託,為黃州書籍代言,不光是在這裡,在高州,在瀧州,還有一路過來的州郡,他都將黃州出版的書籍贈送出去。

嶺表大多數州郡沒有官學,即便有學堂也都是族學,而能夠設立族學的大族,基本都是祖籍中原某處,為躲避戰亂南下,因為各種原因定居嶺表,從此生根發芽繁衍生息。

這也是宇文溫希望爭取的家族,因為這些家族在文化上對中原就有與生俱來的親切感,比起開化不久的俚僚氏族,要更容易打交道些。

族學不大,宇文溫轉了兩三圈便轉了出去,返回下榻處的路上,問王頍有何感想。

“大王,在下觀察過,族學裡的寧氏子弟,所著服飾與中原無異卻新舊不一,看樣子不是臨時裁剪出來穿上身應付了事...”王頍邊想邊說.

“族學裡那幾位教書先生,說起四書五經倒是能說得出一些子醜寅卯來,看樣子也不是臨時湊數。”

“寧氏自稱祖籍青州,在下找了許多人閒聊,發現其言談間確實夾雜著青州一帶口音,以在下之見,寧氏確實祖籍青州,其族學看來確實早已有之。”

宇文溫聞言反問:“景文去過青州?”

景文是王頍的字,他聽得宇文溫話裡有話,微微一笑:“昔年朝廷平齊,許多青州人士寓居長安,在下聽多了那一帶的口音,大概能分辨一二。”

那你用青州口音說說‘窮也不能窮山東,初音一蔥拍死了張根碩’唄!

宇文溫腹誹不已,當然這種話不能說出口,不過他現在已經確定寧氏應該確係祖籍青州,而王頍的心思縝密,能從細微之處找到一件事情的蛛絲馬跡。

這種人如果做謀士,不敢說料事如神,但卻能是府主絕佳的燒腦替代者。

宇文溫決定任用王頍,和劉文靜一般,讓其成日裡東想西想,代替自己去懷疑這個懷疑那個,接受各種“負能量”,開啟無數奇葩腦洞。

到時候用腦過度導致掉頭髮變禿頂的,就不是我了!

宇文溫心中盤算著如何“過度”使用王頍,王頍也在想著事情,他這段時間四處奔走,透過各種手段旁敲側擊,大概摸出了安州寧氏的實力輪廓,寫成總結呈交宇文溫。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