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可行的是走水路,乘船從溱水順流而下進攻洭口,這樣省時又省力,但前提是突破湞陽一帶水域,還得突破其下游的洭浦關。
溱水在湞陽前後的河段,兩岸都是山脈,是為有名的“湞陽峽”,尤其過了湞陽數十里後,溱水兩岸都是如同牆壁般陡峭的山壁,在即將到達洭口時,有一古關名為洭浦關,是為溱水畔唯一陸路通道上的關隘。
洭浦關的歷史悠久,相傳在秦末趙佗佔據嶺南建立南越國後,為了防止漢軍南下直抵番禹,在這洭浦關設下重兵,還拉起橫江鐵索。
而鄧暠所處的洭口北寨,據說趙佗當年也在此建萬人城,駐軍一萬為的是策應洭浦關,就是要將極有可能突破大庾嶺的漢軍拒之門外。
但南越國最後還是沒有擋住漢軍,漢武帝時樓船將軍楊僕突破大庾嶺,乘船經橫浦水入溱水;另有伏波將軍路博德,出桂陽郡過騎田嶺走洭水,與楊僕左右夾擊突破洭浦關和萬人城。
不過如今周軍還未抵達洭水流域,西衡州州治含洭仍為陳軍控制,所以鄧暠不擔心周軍能有如此威勢,既然對方走水、陸都無法襲擊洭口,那麼這裡可謂高枕無憂。
但他不敢掉以輕心,洭口多年來都沒有軍營,也沒有城池,只是洭口南岸有碼頭、水寨,當年的萬人城早已化做一堆廢墟,洭口北岸營寨是臨時搭建起來的,真要被人圍了可不妙。
站在營柵上,他看著南面的轉運碼頭,示意部將近前:“山頂上增派人手了麼?”
“回將軍,中午時已派五十人上咀山去了,如今山頂烽燧已有一百人,絕無問題。”
“很好,這幾日要嚴加防範山頂還有水道,小心周軍派兵偷襲!”
“將軍,周軍又不是天兵天將,他們如何能偷襲洭口?只要我等枕戈待旦,就算千軍萬馬也別想偷襲得手!”
部將們的信心十足,鄧暠對此不置可否,他不想打擊部下的積極性,也不想讓大家放鬆警惕,不過他自己也覺得洭口寨已無破綻,周兵不可能偷襲得手。
營寨北面的咀山十分陡峭,雖然說不上絕壁,但要往來山頭和山腳十分困難,他之前便派兵上山立烽燧,避免有人翻山而來偷襲營寨,但實際上不認為周軍真的能來。
山頂的烽燧主要用於瞭望,在那裡可以看見東北面的溱水江面,還有西北面的洭水江面,一旦江上出現異常,可以點燃烽火,他在山腳下看見了可以及時作出反應。
上山的路崎嶇難行,因為只能走人所以運送給養很苦難,所以山上的烽燧駐軍不可能多,臨時搭建的小寨駐紮五十人已經有些緊張,而今日之所以再加五十人,完全是為了以防萬一。
一百人,即便面臨大量敵人偷襲,也能有足夠時間點起烽火,能及時向山下營寨示警就夠了,畢竟來襲的敵人想要下山,也得花上半天功夫。
想到這裡,鄧暠抬頭望向山頂,雖然如此距離之下他不可能看見山頂烽燧的樣子,但既然有自己的耳目在上頭,那麼就不用擔心敵軍偷襲。
“將軍,山頂絕對沒...”
部將話還沒說完,只見鄧暠面色一變,他轉頭望向山頂隨即愣住了:山頂上,兩股濃煙正在冒起,按照事前約定,這是烽燧遇襲的訊號。
“敵...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