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周> 第七百一十四章 他山之石(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百一十四章 他山之石(續) (2 / 2)

所以穹頂結構施工時,是先用較輕的木材做成半球形的支撐結構,然後從底部砌磚。

等磚結構穩定之後,木架子就可以移走,然後在穹頂內部進行結構加強,並且抹上灰漿、膩子,再在內、外部進行裝飾。

穹頂從設計到施工,都要容不得差錯,所以無論是設計方還是施工方,都不敢有一絲馬虎。

雙方都有監工在工地值守,官府也派出吏員現場監督施工,三方見證這座建築從無到有,倒不是因為無聊而打發時間,而是防止出現意外、穹頂垮塌後,能夠分清楚責任:

穹頂垮了,是設計上的問題,還是施工不當導致的問題。

施工確實有難度,但為了採光和擁有廣闊(相對)的室內大廳空間,建築者們不得不“鋌而走險”。

不過一旦順利建成,穹頂式結構建築,遠遠看去十分漂亮。

當然,在錢詵看來這種結構很醜陋,與其說是穹廬,不如說是墳包,不過也有許多人卻覺得非常好看,覺得穹頂結構有異國風情的感覺

有這種感覺並不奇怪,因為穹頂結構建築本來就罕見於中原建築,這種在極西之地羅馬國十分流行的建築樣式,是磚石建築的代表結構。

中原的建築多以木結構為主,羅馬國的建築多以石結構為主,所以各自發展出不同的建築技術體系,羅馬國大量運用穹頂、拱券結構以及水泥,其建築技術被有司引入中原後,讓中原的建築家們頗有感悟。

尤其是水泥在建築施工中的用法。

水泥,是一種新的建築粘合劑,大概是在三十多年前出現于山南安州、黃州,然後慢慢普及開來。

但是,羅馬國早就有類似的建築粘合劑,因為其國內有大量火山,而火山灰就是很好的水泥主料(主要成分)。

羅馬國的石結構建築技術爐火純青,據說早在中原還是前漢時,就已經開始用“混凝土”修建大型建築,這可比只有不到四十年“水泥使用史”的中原要強,所以值得學習、借鑑。

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錢詵知道這個道理,但他認為羅馬國的石砌建築技術再精妙,也只是“石頭”,還是中原的建築技術最好。

木結構建築確實容易失火,如今隨著磚瓦、水泥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磚結構或者磚石結構建築拔地而起,建築結構越來越迫切的防火需求,使得工部不得不考慮設計、修建更多的磚石建築。

那麼,兩者結合,讓建築有木結構那飛簷走壁的漂亮外觀,又有磚石結構的堅固內在,不就兩全其美了?

所以錢詵認為,羅馬國的建築技術適當借鑑即可,絕不能喧賓奪主。

而且穹頂建築太醜陋,一旦建起來其風格和周邊建築格格不入,甚至在堪輿上也可能有負面作用,所以這種結構學學就好,偶爾修一兩座建築,點綴些異域風情即可。

想著想著,錢詵的思緒越飛越遠,他想起工部前不久收到的命令,要設計新式結構的殿堂建築,這樣的建築要考慮防火、耐用,不能用木料做承重梁,限定在磚石結構。

不用木料做承重梁,意味著要大量用到拱券結構,這樣的建築,統稱為“無樑殿”,若設計成功,各地官署都要陸續改建。

朝廷有如此考慮,是省得各地官署隔三差五就鬧出雷劈失火、年久失修搖搖欲墜的事情來。

若此事為真,對於錢詵等工部官員來說,倒是不錯的揚名機會,不過萬一搞砸了....

錢詵看向眼前的工地,再次腹誹:這麼醜的墳包,就讓商賈們去用吧!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