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山谷裡,大量周兵正在行軍,因為地勢狹窄,所以行軍隊伍宛若長蛇,在被秋風吹黃的山路之中蜿蜒前行。
這些周兵之中,很大一部分的裝扮與尋常周兵有所不同,雖然同樣身著黑色戎服,卻帶著樣式有些怪的兜鍪,腳上穿著草鞋而不是布鞋。
他們揹著藤牌、短矛,腰佩樣式略微奇怪的佩刀,走在崎嶇山路上如履平地,時不時離開山路,走在一旁的坡地上,行軍速度絲毫不減。
其他士兵見著這些兵“不走尋常路”,佩服得很。
道路旁,正用望遠鏡觀察兩側山林的新軍中尉蘇定方,心裡總覺得這地方太過危險:軍隊如長蛇般在山谷裡行進,萬一有伏兵堵住兩頭或者攔腰截斷...
他收回思緒,看看從身邊經過的別樣士兵,信心很快便恢復了。
蘇定方在南中“實習時”,跟隨這些兵轉戰無數山林之中,所以知道即便中途遇伏,士兵們也不會方寸大亂,因為擅長山地作戰計程車兵,戰鬥經驗豐富、個人技藝過硬,能夠承受重大傷亡而不崩潰。
山地作戰,戰法和平原地區不同,山區道路狹小、崎嶇,兵力難以施展,故而戰鬥多以小股隊伍分散交鋒進行,數萬人排列成陣的大決戰很少見。
道理很簡單,山區難得有大片平地,兵再多,施展不開又有何用?
對此,蘇定方頗為有感觸,他在南中的所見所聞,都說明了山地戰的不同之處,少數精銳只要佈置得當,完全可以實現“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局面。
高句麗國境東北部有綿延群山,城池依山而建,易守難攻,以山城、地勢為依仗的高句麗軍隊,在山區有足夠的勇氣和進攻的周軍進行消耗戰。
所以周軍要想在群山之中長期作戰、一一拔除這些釘子,要麼耗時,要麼得填入大量人命,但周軍並不想為此白白犧牲士兵,故而有了應對之策。
大軍出征時,就有擅長山地作戰的隊伍出擊,現在,正在山谷裡行軍的隊伍,過半都是這樣的“山地軍”。
周國的“山地軍”,最初源於天子潛邸時,追隨天子征戰的大別山山蠻,這些捕奴隊出身的蠻兵,在山林間行走如飛,裝備精良,所以屢立戰功,號稱“爬山虎”。
“爬山虎”參與了十餘年前的東征之役,這些年來規模未見縮小,反倒愈發龐大,原因就是朝廷經營南中、黔中等地,吸納了越來越多的捕奴隊好手,以及大量驍勇善戰的山民。
以南中為例,當年漢末天下三分,蜀漢平定南中叛亂後,以南中山民組建了一支“無當飛軍”,這支軍隊尤其擅長山林作戰,屢立奇功。
現在,待得朝廷平定南中、大力經營,也吸納許多善戰部落的部民,組建出一支支擅長山地(林)作戰的特殊部隊,協助官軍清剿各地不服號令的山蠻。
這些新隊伍,和既有的“爬山虎”糅合,又裝備各類新式武騎和裝備,並且針對性的進行山地作戰強化訓練,所以成為周國官軍序列之中最擅長山地戰的隊伍。
編制內的人數近十萬,但卻不需要朝廷發多少軍餉,因為士兵們的收入基本上全靠“外快”。
軍隊在南中、黔中,蜀地、嶺南的綿延群山之中連年征戰,捕捉生口,所獲頗豐。
士兵們基本上都不需要靠軍餉來養家,因為攻城破寨所得戰利品更多,搶來的生口,要麼賣掉,要麼留用,所以許多出身貧困計程車兵,在軍中征戰數年後,若沒死,基本上都過上好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