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證結果表明,這種“硫化酒精”確實有麻醉效果,如果運用得當,應該可以用於手術麻醉,宛若神醫華佗所用“麻沸散”那樣。
但是,這得經過大量實驗,證實不會對人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安全劑量要摸索),按照藥物實驗的流程,第一階段得先用實驗小白鼠做實驗。
與此同時,“硫化酒精”還有另外一種特性,被那人記錄下來,讓有關人員頗為感興趣。
這種特性,也是那敗類在實驗過程中發現的,並且詳細記在實驗記錄上,所以,即便案發之後其人身陷囹吾,其他人依舊可以根據實驗記錄,將實驗過程重現。
這就是標準化的好處,得益於學術界的交流。
宇文溫如是想,看了看懷錶,見實驗準備就緒,放下報告,認真觀看。
“硫化酒精”和酒精一樣易揮發,裝在蓋著蓋子的玻璃瓶裡時,“硫化酒精”是液體,一旦和空氣接觸,譬如擦在手上,很快就會揮發。
液體揮發會吸收熱量,不同液體揮發時吸收的熱量不同,“吸熱厲害”的液體,揮發時會讓人覺得冰涼,酒精是這樣,而“硫化酒精”也差不多。
然而,若是將氣態的“硫化酒精”用壓縮機壓縮,壓縮到一定壓力之下後,不僅會重新變成液態,其性質也發生變化。
這種狀態下的液體“硫化酒精”,其揮發的溫度起了變化(相比常態時變高),揮發時吸收的熱量會更多,帶來的效果不是冰涼,而是更厲害的....
凍結。
可以在二十多度的室溫下,讓水快速結冰(相對而言)。
宇文溫看了報告,報告中舉了個例子:常態下的“硫化酒精”,是易揮發的液體,假設其揮發時要吸收的熱量是一份。
那麼,當“硫化酒精”揮發後變成氣態,然後被壓縮機壓縮到高壓狀態重新變成液體,這種高壓液化“硫化酒精”,揮發溫度升高,揮發時需要的熱量大概是十份。
隨著氣體壓縮的壓力越來越大,其揮發時需要的熱量就會越來越多。
現在,空氣壓縮技術已經普及,工地、礦山用的“風鑽”、“風鎬”,配套的空氣壓縮機就是實用化的產品,各主要州學實驗室,都有空氣壓縮機用於各類實驗。
那麼,當空氣壓縮技術用於“硫化酒精”,一個原理簡單(液體揮發帶走熱量,實現降溫)但效果出眾的製冷方式出現了。
空氣壓縮機的轟鳴聲中,實驗製冷裝置開始工作,宇文溫和其他人一起,看著空氣壓縮機上的壓力錶,看著指標緩緩移動。
待得指標走到某個刻度後,實驗員看向宇文溫,見天子點頭,便說:“第一次製冷實驗開始,開閥門、計時!”
一人轉動實驗製冷裝置管路中的閥門,大家的視線聚集在實驗裝置裡的那杯水上。
這是個放在鐵盒子裡的玻璃杯,其中裝著三分之二的水,為了能讓人看到水凍結的情景,這個鐵盒子的側開蓋子沒有關上。
靠近鐵盒子的宇文溫,面部感受到絲絲涼氣,隨後看見鐵盒子裡的玻璃杯外壁起霧,霧氣越來越重,而鐵盒子冒出來的涼氣漸漸變成寒氣。
毫無疑問,製冷效果明顯,但要等到這杯水完全結冰需要時間。
宇文溫大概記得,後世的家用冰箱要把一瓶水凍結實了總得幾個小時,眼前這實驗製冷裝置只是技術驗證機而已,所以他不需要等到一瓶水都凍結。
看到這裡,答案毋庸置疑。
實驗成功,大家雀躍不已,而宇文溫的第一反應卻是:這技術申請專利了麼?
如果沒有的話,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