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玉米這種作物對於中原農民而言是全新的植物,大家對此沒有什麼種植經驗,對於玉米的研究和種植,必須藉助原產地農民的幫助。
與此同時,開發北美洲西海岸的嘉州地區,也需要大量勞動動力,但從中原運人過去太麻煩,一般中原百姓不太願意來這麼遠的地方定居,所以若能招募當地農民開荒種地,是很不錯的辦法。
北洋貿易公司很快就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來招攬當地農民,那就是奴隸貿易:北洋貿易公司從美洲各地城邦那裡買奴隸,運到嘉州地區作為開荒的勞動力。
公司會對這些奴隸進行篩選,擅長手工的就編為匠戶,擅長打仗、打獵的就編為軍戶、獵戶,擅長農耕的就編為農戶,安排不同的工作崗位。
雖然美洲土著的社會發展水平總體來說很低,但廣袤的土地上生活著無數部落,尤其中美洲地區,有著大量的人口,而對方風行奴隸制,所以奴隸貿易大有可為。
北洋貿易公司的探索結果表明,已知的美洲地區,並沒有像樣的國家,只有一個個部落形成的寨子,或者由大部落、數個部落構成的城邦。
各城邦之間合縱連橫,城邦聯盟中實力最強的城邦,其城主就是聯盟的盟主。
又有大大小小的部落散居在群山、密林、沼澤之中,自己過自己的日子,不參與城邦之間的紛爭。
這樣的狀態,和中原殷商、姬周時差不多,大王有自己的城邦、領地,各方伯、諸侯也有自己的城邦和領地,各國城內的人是“國人”,城外的人就是“野人”。
這樣的形勢下,各城邦、各城邦聯盟之間時不時會爆發戰爭,爭奪資源、地盤、人口,而城邦“國人”和“不服王化”的“野人”之間也相互攻伐。
失敗者、戰俘們淪為奴隸,經常被勝利者用來祭天、祭神,也就是進行所謂的人祭,這種風俗和中原殷商時大體相同。
各城邦逢年過節、遇到大事或者天災,都會殺一批奴隸祭神(天),手中有鐵器的中原探險隊,可以用鐵器從這些城邦手中換回健壯的奴隸。
這個辦法很不錯,效果顯著,為嘉州帶來大量勞動力。
而呂輝管理的農場,引入了許多擅長種玉米的奴隸(美洲農民)來幫忙,數年時間,就陸續開墾出千畝玉米田,其中種有不同品種的玉米,大家不斷地對其進行栽培、雜交選育。
他知道,朝廷也在中原各地開展玉米選育的工作,但兩邊的進度都不太理想:時間太短,短短數年時間想出成果可不容易。
同理,美洲土著的另一種主糧作物土豆,選育起來也要花很長時間,北洋貿易公司找到的玉米、土豆品種,其畝產目前來看不怎麼樣,除了抗旱、不挑地,優勢相比麥、稻不明顯。
這樣的外來作物想要在中原推廣,恐怕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在總體而言不會太高。
他看著在座的美洲農民們,看著一個個熱情的笑臉,暗暗在心中給自己打氣。
貿易公司把這些淪為奴隸的美洲農民當人看,當平民對待,妥善安置,所以這些人及其家屬雖然遠離故土,卻在嘉州過上了不錯的生活,勞動的積極性很高,真是幫了大忙。
每次開交流會,這些人都積極獻言獻策,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還相互爭論,為的就是給玉米增產,因為增產對於他們而言也有好處:每畝糧食的“提成”增加,家人能吃飽。
對於呂輝來說,畝產每增加一斤,就意味著這種作物距離在中原推廣就近了一步。
玉米和土豆品種的改良,需要時間來摸索,五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就二十年,一代人不行就兩代人,呂輝相信總有一天,合適的高產品種會被培育出來的。
但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他們現在不努力,將來就不會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