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下,一望無際的玉米田鬱鬱蔥蔥,宛若經緯嚴密交織的綠色布匹,幾乎要把原野都遮住。這是位於嘉州東河縣境內的一個大型農場,經過數年的開墾,種植的各種玉米有上千畝。
農場庫房邊大樹下,數十人正在開會,這些人均為男子,大多為髡髮,許多人身上有紋身,還鑿齒、穿鼻、穿耳,佩戴著一些首飾,看上去花裡胡哨的,宛若一隻只野雉。
主持會議的農場技術員呂輝,站在樹下掛著的大黑板前,時不時在黑板上用白粉筆寫著什麼,又和舉手發言的人們交談。
這些舉手發言的人,說的是音調詭異的漢語,磕磕巴巴的,急起來時會忽然變調,一連串嘰裡呱啦的土語就冒出來。
這個時候,就得由充當通事的農場員工進行翻譯,將這些種玉米好手的意見翻譯成漢語。
呂輝耐心聽取發言者的意見,旁邊的書記員會記下來,以備事後查閱。
農場時常會開這種會,名為“技術交流會”,讓這些對於種玉米有心得的美洲農民們充分交流經驗,以便更好地種植玉米,提升農場的玉米產量。
與此同時,商討玉米雜交培育的新方案,然後一起合作,培育出更好的玉米品種來。
那麼,什麼是更好的玉米品種?
畝產大幅增加,然後果實的籽粒飽滿,口感過得去,就這麼簡單。
但實現起來卻不簡單,因為要花很長的時間選育。
呂輝遠渡重洋,在嘉州待了四年,他和同事們一手建立起來的這個農場,經過最初的艱難開墾,總算是開啟局面,而大量種玉米好手的加入,讓他們如虎添翼。
在呂輝看來,這些美洲土著農民雖然是被公司買回來的奴隸,但只要態度端正、願意做事,就是農場非常得力的左膀右臂。
這些人祖祖輩輩種玉米,對於玉米的種植很有心得,那麼,如何將大家的心得及經驗匯總起來,促進玉米產量的增加、玉米品種的選育,就是他和同事們的責任之一。
如果可以的話,他真想有生之年親眼看到高產的玉米在中原各地(主要是多山地區)推廣,譬如南中、黔中、嶺南等地,以此大幅提高當地糧食產量。
呂輝認為這樣的成就,一定會載入史冊,前提是培育出好玉米品種來。
玉米是美洲特有的作物,美洲的土著部落大多種植,以其為主食之一,而來自中原的探險者們發現,美洲各地的玉米其品種各有不同。
植株的外觀都一樣,但是果實不一樣,有些玉米果實上的籽粒比較飽滿,有的玉米果實籽粒就很稀疏、乾癟。
有的玉米果實是金黃色、黃色,有的卻是白色、紅色、紫色甚至黑色,或者兩種、多種顏色摻雜在一起,讓擅長種粟麥、稻穀的中原農民見了只覺奇怪。
很顯然,玉米這種作物受“雜交”的影響很大,不同地區種植的玉米,呈現出不同的微妙特徵。
除了籽粒的顏色不同,籽粒的口感也各有不同:或粉或脆,有的籽粒遇熱很快爆裂,吃起來香甜,有的用火烤了之後不怎麼爆裂,口感差。
有些品種的玉米極其耐旱,適合種在乾旱的山區,有的玉米耐澇(相對),適合種在窪地。
北洋貿易公司的探險隊,不斷和美洲各地土著打交道,從不同的地區獲得了不同特徵的玉米,一部分運回中原栽種,一部分則運到北美洲西海岸的嘉州地區種植。
在嘉州種玉米,一是為了解決定居者們的口糧問題,畢竟這是美洲原材作物,其二也是為了選育出籽粒更飽滿、產量更高的玉米。
呂輝和同事們創辦的農場,就承擔著這個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