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細雨綿綿,洛陽街頭,奔走的報童一手撐傘,一手舉著手中報紙奮力揮舞著,與此同時高聲呼喊:“號外,號外!黃河水情危急!”
此起彼伏的呼喊聲,讓行人們紛紛停下腳步,有人掏出銅錢,從報童手中買下一份報紙,立刻看起來。
看著看著,眉頭緊鎖。
旁人見了心生不安,而面對詢問,買報人卻大多不吭聲:花錢買的報紙,憑什麼免費給陌生人看。
當然,也有大方的,將“號外”的頭條新聞簡要說出來:“官府說,這段時間各地老是下雨,再這麼下去,黃河下游怕是要發大水了。”
“發大水!”
聽到這新聞的人大吃一驚,想要追問,卻見買報人不願多說,心中焦躁之下,索性喊那報童近前,自己掏錢買一份報紙來看。
自入夏以來,不要說其他地方,就是洛州地區,下雨就很頻繁就很多,且不管黃河水位上漲,就是洛陽城外洛水,其水位大漲也是人所共睹。
現在,聽得報社正式刊載新聞,說朝廷都認為黃河發生水患的可能性很高,不由得斗升小民不關注。
隨著報童冒雨在街頭巷尾奔走,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個大新聞,而“黃河可能發生水患”的訊息,很快就被過往行人傳向四方。
私第,正在吃早餐的鄭通看著剛送到的報紙,報紙上“黃河水患風險增大”的標題分外顯眼。
作為尚書右僕射,鄭通位列宰執,是皇朝國策的決策者之一,所以對於這個形同“舊聞”的“新聞”不感興趣,但這訊息能夠刊載在報紙上公開發行,是政事堂的決議之一。
經過數日討論,朝廷已經擬定了一系列的防汛、抗洪、賑災應對方案,並且立刻佈置下去,還對如何讓黃河中下游地區百姓知道可能發大水的訊息,進行了激烈討論。
一種看法認為,如果大規模宣傳“黃河極可能發大水”的訊息,會導致各地恐慌,屆時帶來的一連串問題,會對朝廷防汛、抗洪工作造成何種影響,不得而知。
為了穩妥起見,有人認為目前不宜宣傳,只需要讓各地官府心裡有數即可。
若接下來黃河水位確實上漲到了危險限值,那麼各地官府張榜公告也不遲,不會耽誤百姓轉移,也不會給流言以發酵的時間。
正所謂三人成虎,若朝廷現在就公佈訊息,可能訊息傳來傳去,由一開始的“黃河可能發生水災”,變成後來的“黃河發大水,淹沒中下游無數良田,無數百姓喪生。”
這樣一來,會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嚴重影響官府開展防汛、抗洪工作。
而另一種看法認為,如此隨著交通便利(航運)、各種訊息渠道的完善,朝廷完全有能力將正確的訊息快速釋出出去,並讓大量百姓知道正確的訊息。
以朝廷詔令和邸報、各地官府張榜公告的“官方訊息渠道”,加上報紙、商會、行會、商隊鏢隊以及各城池酒肆、食肆說書人等“民間訊息渠道”,將黃河水情廣而告之。
“官民結合”,這樣的訊息傳播渠道是很可靠的。
訊息越早公佈,就能儘可能挽回許多不必要的損失,而朝廷主導輿論,在短時間內就把訊息傳遞給百姓,如此便不會讓那些流言蜚語有擴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