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熾繁在命婦院和劉彩雲交談,談的是梁史,宇文溫在行宮側殿和兒子們開“論文討論會”,談的也是梁史。
論文是命題論文,題目只有一個,包括太子在內的皇子都要以此為題寫“論文”,然後進行討論。
題目很簡單,不過幾個字:論侯景如何以八百殘兵亂梁。
寫論文的人,有太子宇文維城、燕王宇文維翰,兩人已到而立之年,兒女開始調皮了。
有河北西道布政使、吳王宇文維行,二十出頭,成婚一年,因王妃長孫氏有孕,宇文維行即將當阿耶。
有“觀察軍心”剛回來不久的宇文維民、宇文維禮,沒到二十,尚未成親。
三個年齡段的皇子,歷練程度各有不同,所寫“論文”的深度自然也不同。
屬於“二十歲以下”年齡段的宇文維民、宇文維禮,其論文論據基本上來自《梁書》,論點中規中矩,不脫《梁書》中的“史臣曰”(編撰者對傳記人物、事件的小結)。
宇文維民、宇文維禮認為,太清之難(後繼亂梁)之所以會發生,就是臣不忠、子不孝,外加梁國國內矛盾重重,才讓侯景有機可乘。
已經擔任地方大員接受歷練的宇文維行,其論文的內容豐富許多,其論據除了取自《梁書》,還取自其他一些非官方的歷史資料、手稿(出版社買下版權後出版)。
其論點,多了一些自己的見解,或者說並不是照搬《梁書》的“史臣曰”,有了更多的總結。
宇文維行認為,臣不忠、子不孝不過是表像,深層次的原因,是梁國國內矛盾激化,侯景反叛,不過是引爆了梁國國內矛盾而已。
他推論,認為即便沒有侯景,當年邁的梁帝蕭衍去世,梁國必然會爆發宗室內戰。
屬於“三十歲年齡段”的太子宇文維城、燕王宇文維翰,其論文的內容又比吳王宇文維行豐富許多,來自《梁書》的論據不到一半。
兩人的論點,也比宇文維行更進一步:侯景反倒是因為只有八百殘兵才能得逞,若這位手中有八萬兵,根本就翻不起什麼風浪。
為什麼?
宇文維民、宇文維禮對此滿臉疑惑,宇文維行若有所思,宇文溫便讓太子先發言。
經過二十年國務歷練的宇文維城,走上“講臺”,開始闡述自己的觀點。
侯景以八百殘兵南逃入梁國,這對於梁國國內各方勢力而言,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侯景會是一把很好用的殺人兇器。
太清初年的梁國,國內士族和庶族、中樞和地方豪強、貴與賤、宗室內部的矛盾已經激化,可以說這時的梁國宛若一個高壓鍋,鍋內的壓力臨近極限,而梁帝蕭衍就是唯一的減壓閥。
蕭衍在,高壓鍋還能勉強維持,他一旦不在,高壓鍋就要爆炸了。
而當侯景帶著八百殘兵南逃過淮水時,各方勢力看到了一個絕佳的殺人兇器。
侯景在南朝無根基,不過區區八百殘兵,屬於用完就能扔的兇器,而且殺人的惡名,最後都能讓侯景來承擔。
地方豪強試圖投機,跟著侯景造反,一如當年雍州(荊州地區)豪強追隨蕭衍成大事那樣,於是,侯景的兵力,由八百人變成起兵時的八千人。
參加叛亂的豪強武裝越來越多,而許多被壓迫的梁國百姓、奴隸,恨透了權貴以及朝廷,於是紛紛追隨叛軍,當然,也有大量百姓被叛軍裹挾。
於是,抵達建康城外的叛軍,兵力逾十萬。
都督京師諸軍事的宗室蕭正德,曾經是蕭衍的嗣子,隨著蕭統(即昭明太子)的誕生,又變成侄兒,從此與皇位無緣。
他心中仇恨與日劇增,便要以侯景為兇器,幹掉皇帝和太子,自己當皇帝,之後把在江南毫無根基的侯景幹掉,把罪過都推到侯景身上。
所以,如意算盤打得劈啪響的蕭正德開啟建康城門,引叛軍入城。
臺城被圍,越來越多的奴隸、百姓投奔叛軍,他們沒多少長遠想法,就是想向欺壓自己的權貴們復仇,或者想要改變命運,做人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