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經過十七年的經營,從成都到昆明的官道沿途人氣越來越旺,到處是驛站、村落,又時不時有遊騎巡視,加上官府允許大家購買火銃,所以前往南中做買賣的蜀地小商販越來越多。
前不久,成都和長安的電報線接通,如今又開始醞釀架設成都至南中味城的電報線,這一切都在表明朝廷經營南中的決心。
對於蜀地的許多小商小販來說,遠赴南中做買賣,風險變得越來越小。
待到將來,益州成都至交州龍編的電報線接通,作為重要中轉站的昆明,就真會成為行商們的第二故鄉。
。。。。。。
午後,陽光明媚,長安皇宮,書房內,宇文溫藉著陽光,仔細端詳著手中一張玉面具,這玉面具為白玉製成,做工精良,眼部鏤空,為南中玉器之城葉榆城中老字號出品。
他看著看著,有一種強烈衝動,想要把面具戴在臉上。
但這樣太不吉利了,所以只能看。
玉文化,是中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種玉器在人們的生活中很常見,但玉面具的用途卻有些特殊:要麼是祭祀用具,或者殉葬品。
按著漢時流行的下葬方式,死者帶著玉面具,然後身著金縷玉衣(帝王級別)、銀縷玉衣、銅縷玉衣下葬,據說能確保遺體千年不腐。
宇文溫可不想沾這種晦氣,所以不想把面具戴起來,他之所以拿在手上琢磨,是因為這面具為北洋貿易公司即將售往美洲的商品,供當地酋帥、法師在舉辦各類祭典、法事時佩戴的面具。
酋帥們可是花了重金定製中原的玉面具,一張白玉面具,按照北洋貿易公司的評估,大概能換回黃金一百兩。
以一兩黃金等於十貫銅錢計,這面具的售價可能有一千貫,而要製作這樣一張玉面具,成本不是很高,大概幾貫錢而已。
這是因為葉榆城內的玉器店已經開始用玉器車床加工、拋光玉器,所以加工成本和時間大幅下降。
相比之下,美洲土著的玉器加工技術均為手工製作,雖然成品也不錯,但耗時頗長,不僅如此,所用玉料很差,顏色多為深色,材質“渾濁”,完全比不上中原的高檔玉料。
從美洲回來的船隊,帶回了當地部落、城邦所用玉面具,這些玉面具實際上是作為“定製玉器”的“範本”,讓中原工匠能夠照葫蘆畫瓢進行“復刻”。
宇文溫看過這些美洲玉面具,現在和“定製玉面具”一比,“原版”明顯要差些。
因為邊貿大興的緣故,南中葉榆池畔的葉榆城能獲得充足的玉石原料,故而玉器加工業十分發達,一旦這種“定製玉器”能做成長期買賣,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宇文溫將玉面具輕輕放到內有綢緞的盒子裡,又從其他盒子中拿出一些拳頭大小的玉人像,仔細端詳起來。
這些也是“定製玉器”,所以玉人像的風格異於中原,完全按照美洲本地所制玉人像進行“復刻”,但用料和玉像的精緻程度卻遠勝於前者。
如今是秋末,宇文溫從鄴城返回長安,待到明年春天,前往美洲的船隊就會攜帶各種貨物沿著黑潮前往美洲,用這些定製玉器,從那些出手闊綽的美洲酋帥手中換回黃金白銀。
宇文溫以前可沒有想過以“定製加工”的貿易方式,和美洲的酋帥們做買賣,因為光是做鐵器換金銀的買賣就已能保證足夠的利潤。
然而沒有人嫌錢多,逐利而生的北洋貿易公司能人輩出,不放過一絲能從美洲賺錢的機會,
這機會一出現,對於南中的發展是利好訊息,因為南中開發程度低,又沒有什麼特別火爆的熱銷特產,所以能夠開發出玉、翡翠等資源,並且以此為“經濟增長點”,確實不容易。
宇文溫讓人將各類玉器收好、端走,自己在書房裡來回走動,看著輿圖上的南中地區,良久,長吁一口氣。
一轉眼十八年過去,南中終於形成了成熟的商業體系。
真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