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周> 第五百三十五章 是,或不是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百三十五章 是,或不是 (1 / 2)

春寒料峭,乍暖還寒,倒春寒的天氣讓人極易生病,差點因為晝夜溫差大而著涼染病的楊濟,一邊喝著湯藥,一邊看報紙。

報紙上刊載著各類新聞,如今已是鄴城常見的印刷品和訊息載體,人們透過看報紙,可以知道許多時事,所以成了有錢人家的必備讀物。

自去年年末到現在的數月時間,鄴城報紙的發行量大漲,原因是一個令人關注的話題:朝廷是否應該罷佛。

這一切,源自去年年底,《梁書》初稿完成、天子讀過之後,對梁武帝不得善終,以及江南百姓在侯景之亂傷亡慘重之事頗為感慨。

於是,有官員上表稱崇佛禍國殃民,奏請天子罷佛。

上表的官員不止一個,而反駁的官員也不止一個,雙方就此話題展開多次辯論,朝廷又召集各地高僧齊聚京城,讓這些高僧對“佛教亂梁”的質問進行正面回答。

高僧前往鄴城需要時間,而在這段時間裡,鄴城內各方對於是否罷佛的辯論越來越多,其辯論內容,經朝廷許可,刊載(轉載)在各大都會的報紙上,廣而告之。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一事件,越來越多的官員甚至僧人參與到這場大辯論之中。

楊濟作為旁觀者,目睹了整件事發生及發展過程,他礙於身份,不太好公開表明立場,卻對整件事的幕後主使之動機,摸得一清二楚。

幕後主使,當然就是天子,其動機,當然不是僅僅有感於梁武帝崇佛卻不得好死。

楊濟很清楚,許多信佛的官員之所以在此次辯論中表現活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擔心天子以“佛教亂梁”為藉口,再行罷佛(滅佛)之事。

當年,周國就有一次滅佛,若是再來一次可不妙,因為當今天子手段了得,光是持續十幾年壓低糧價、布價的能力,就讓大家“不寒而慄”。

若這位鐵了心滅佛,保不齊使出什麼“絕戶計”,屆時中原佛教必然迎來一場浩劫。

然而,楊濟本人不認為天子要滅佛。

天子很講究“實用”,也意識到百姓需要精神上的寄託,而朝廷又不可能讓道教一家獨大,所以,此次借題發揮,不過是找個由頭敲打敲打中原佛教罷了。

現在,許多高僧抵達鄴城,隨後以太史丞傅弈為首、主張罷佛的官員們,於昨日和這些高僧辯論。

辯論內容,刊載在今日發行的報紙上,於是“鄴城紙貴”。

楊濟現在看報紙,就是要看辯論過程,看著看著,他發現發難的傅弈等人,採取了一種很特別的策略:不和佛門信徒在經義上辯論,只問“是”或“不是”。

那些和傅弈一起聲討“佛教亂梁”的官員,似乎心有靈犀,思路出奇的一致:全都死咬梁武帝崇佛卻不得善終、江南百姓崇佛卻家破人亡兩件事,以為“苦主”鳴不平的方式,質疑佛祖為何不顯靈。

高僧們一開始,當然要以因果報應、轉世輪迴來解釋,這些官員不糾纏於因果報應、轉世輪迴到底存不存在,直接就反問:

既然因果前世註定,百姓今生命運已定,那麼,要朝廷何用?

是不是百姓可以不繳納租庸調、不服勞役?

是不是不需要朝廷修路搭橋,改善民生?不需要興修水利、抗洪救災、賑濟災民?不需要操練軍隊,清剿賊寇、抵禦外敵?

是不是說父母官可以不理事務,不體恤治下百姓生活疾苦?不用勸課農桑,不用教化百姓?

是不是朝廷應該罷銅錢,好讓大家把銅都用來鑄造佛像以示虔誠禮佛之心?

各種發難,不離一個意思:既然今世已註定,那麼朝廷就不需要存在了?

一連串的問題後,傅奕來了個總結:這些問題,你們只需回答“是”或“不是”。

提問者一開場就把話題扯到這種地步,在場高僧還有信佛的官員,誰敢直接說“是”?

首先那些信佛的官員不敢這麼回答,不然就是逆臣;其次,那些高僧也不敢這麼回答,否則就是妖僧。

所以,他們眾口一致說朝廷行仁政是積德,和佛祖普度世人的做法類似。

天子勤政愛民是積德,父母官愛民如子是積德,官軍保護百姓是積德,官府興修水利、鋪路搭橋、贍養孤老同樣是積德。

只有今生積德,才有好來世。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