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前人種樹,後人納涼,自現在開始,數代人不斷努力育種,那就一定會選育出優良品種來。”
宇文溫被楊濟的幹勁打動,沉吟片刻,說:“既如此,玉米選育,要群策群力,單打獨鬥效率太低了,你這幾日擬定個章程,然後組織幾支隊伍,在各地同時開展這項工作。”
“既然要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那麼這件事必須定下制度,以便後繼有人,不能人走政亡。”
說著說著,鬱悶的氣氛一掃而盡,楊濟見探索隊在美洲開啟局面,又帶回辣椒,自然也來了興趣:“陛下,美洲那邊究竟是何情況?能否找到宜居之地?”
“西夷當年,以美洲為發家之地,運大量美洲白銀入中原,以至於白銀通行於中原,如今,可否依葫蘆畫瓢?”
“這想法不錯,可談何容易啊...”
宇文溫感嘆完,拿出幾張素描畫,遞給楊濟:“你看看,仔細看看這幾幅圖。”
楊濟接過素描畫,仔細看了一會,眉頭緊鎖:“這都是山脈的風景....莫非..莫非北美海岸的綿延山脈,擋住了探險隊東進之路?”
宇文溫點點頭:“沒錯,綿延山脈,層巒疊嶂,宛若一道天塹,擋住了東進之路..”
他拿出草圖,在北美洲西海岸區域,點了點:“西海岸,先是有一道南北走向、綿延數千裡的海岸山脈擋著,其以東數百里外,又有一道更大的南北走向山脈..”
那是一條巨大的山脈,擋住了探險隊東進的道路,一年多以來,周國的探險隊以四處碰壁的結果,初步證實了這一點。
按照宇文溫那所剩不多的世界地理知識,他記得北美洲有落基山脈,是西海岸的一道巨大屏障,為南北走向,綿延數千裡,宛若一道長城,將西來之人擋在遼闊的北美大平原西端海岸線上。
這樣的地理位置,導致從亞洲過來的殖民隊伍(歷史上並沒有)遇到大麻煩,無法進入肥沃的北美大平原。
與此相反的是,從歐洲來的殖民者,登陸北美洲的東海岸後,毫無山脈阻擋,就能直面遼闊的北美大平原。
如此一來,當這個時代有了自西而來的中原探險隊,登陸北美西海岸後,想要向東進入北美大平原,就得面對宛若青藏高原一般的西海岸山脈。
即便勉強翻越這山脈,在山脈東麓、大平原西側建立定居點,但定居點和海邊登陸點距離太遠、交通不便,一旦碰到什麼突發事件,定居點根本就是孤立無援,想要發展起來,很難。
落基山脈的東西跨度很大,其間重山峻嶺,又有大量荒漠和沙漠戈壁,中原的探索隊,短期內根本就沒能力跨過這麼多障礙以翻越山脈,進入東面的大平原地區。
更別說按照探險隊去年的初步探索,發現群山密林之間,生活著許多漁獵部落,這些部落非敵非友,對於向東跋涉的探險隊,是一種巨大的隱患。
探險隊要翻山越嶺、跋山涉水,還得和沿途遇到的部落周旋,又得提防各種猛獸的襲擊,在這樣的掣肘下,想要向東進行遠距離探索,恐怕要花上十幾年時間。
可以說,落基山脈如同一道難以翻越的天塹,將來自中原的移民隊伍擋在北美大平原之外,移民們只能望著這看不到盡頭又難以翻越的天塹,發出一聲聲嘆息。
北美是這樣,南美也是如此,南美洲西海岸,同樣有一堵綿延數千裡的巨大山脈(安第斯山脈)橫貫南北,宛如一道天塹,將西來之人擋在南美洲大陸西邊緣。
將來,中原想要往北美洲、南美洲大規模移民,就要面對這兩堵“嘆息之牆”,難度很大。
宇文溫看著草圖入神,楊濟則看著探險隊的考察報告,對北美洲西海岸那綿延千里的山脈感到頭痛,不過他“當年”聽西洋傳教士說過,美洲分南北,中間相連地區似乎很狹窄,其東西海岸線之間的距離十分近。
“陛下,是否可以考慮,讓探險隊從南北美洲之間狹長地區走陸路東進,到東邊海岸再造船出海,如此,不就能繞過北美洲西海岸那巨大的山脈?”
宇文溫點點頭:“此是自然,既然前方路上有堵高牆,怎麼都翻不過去,那麼與其對著牆發呆,還不如抄小路繞過去。”
不好意思,知道正確答案的人,就是可以這麼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