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這玉米莫非是病變的?籽粒怎會如此稀疏,微臣記得...記得只有病變的玉米,才長這模樣。”
“朕一開始也覺得這玉米有問題,可是思來想去,覺得恐怕..你想想,人家為了換五彩玻璃珠,連真金白銀都拿出來了,沒道理拿病變的玉米充數吧?”
“呃...這...陛下說的是,可是...可是..莫非是品種不良?”
“唉,大概是吧....”
殿內,宇文溫和楊濟交談著,作為“不正常人類”,他們當然知道玉米,不僅知道,也見過、吃過玉米。
所以,當美洲航線開通後,兩人都翹首以盼,盼著高產作物玉米能夠提前來到中原。
日盼夜盼,終於盼來了玉米,結果卻是個“瘌痢頭”。
這種籽粒稀疏的玉米,要麼是病變玉米,要麼本身品種就不行,而種種跡象表明,至少探險隊去的那個城池,周邊地區種植的玉米,很大機率都是這鬼樣子。
很顯然,這樣的玉米不會和高產有任何聯絡,但宇文溫先要弄清楚一件事,那就是這種玉米只是美洲少數地區的劣質品種,還是說那地方的玉米都是這德性。
如果是後者,那就尷尬了。
楊濟看著手中玉米,思索片刻,說出了自己的看法:“陛下,要麼這是劣質品種,要麼.....莫非這個時候,美洲玉米的優良品種尚未選育出來?”
宇文溫聽了之後,呆了半響,隨後長嘆一聲:“只希望是前者....”
原本的歷史裡,哥倫布發現美洲,應該是十五世紀末,而產自美洲的玉米傳入中原,大概是中原的明朝中期。
而“現在”,是公元七世紀初,所以,玉米出現在中原的時間,提前了近九百年。
也許,原本歷史裡,七世紀的美洲,土著雖然已經將玉米從野生狀態選育為主糧作物,一如中原(南方)將水稻馴化為主糧作物那樣,但玉米的高產良種,實際上還沒出現。
又經過九百年的馴化,當哥倫布發現美洲時,歐洲殖民者看到的玉米,才是不斷最佳化後的品種。
這樣的品種傳到中原,才給中原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
到了“現代”,世界各國種植的玉米,應該是經過現代技術科學選育的優良品種,所以宇文溫才有“玉米都是粒粒金黃、飽滿”的印象。
如果說宇文溫記憶中的玉米是“美少婦”、楊濟記憶中的玉米是豆蔻年華的“少女”,那麼現在,七世紀的玉米,搞不好是流著鼻涕、一臉嬰兒肥的“童年玉米”。
若美洲各地玉米真都是這模樣,宇文溫之前那引入高產作物的“小目標”怕是要破碎了,至於另幾種高產作物土豆(馬鈴薯)、紅薯...
首先得找到,其次,美洲土著對土豆、紅薯的選育程度有多好,還是個問題。
不過不要緊,宇文溫又不是窘迫到要靠美洲作物來救急、解決糧食問題,若玉米果真是這鬼樣子,那也無所謂,反正有了辣椒,探索美洲也算是有成果了。
但楊濟卻不死心:“陛下,臣請陛下繼續派人在美洲探索,爭取能探索出好品種來。”
宇文溫意興闌珊的擺擺手:“此是自然。”
“陛下,臣..臣請陛下派差遣,臣願組織人手,試著對玉米進行選育。”
“嗯?你?”宇文溫看著楊濟,良久,笑道:“莫非你要毛遂自薦,做...玉米使?”
“呃...是,臣覺得,即便以船隊運回來的玉米進行試種,也一樣有機會選育出較好的品種。”楊濟一臉鄭重的說,“五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就二十年。”
宇文溫聽著聽著,嘆了口氣:“二十年?運氣好,也許探險隊明年就能帶回來優良品種的玉米,如果運氣不好,即便在中原選種育種,怕是要過上好幾代人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