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實驗室裡,穿著白大褂的技術員們忙碌著,將經過重新設計、最佳化的新式電報機組裝起來,發明了該項新技術現的發明者袁天罡亦在其列。
從那日在長安專利局展示自己的新技術起,已經過去大半個月,在眾多技術人員的努力下,袁天罡的新式電報通訊技術已經用於電報機的改進。
他所在實驗室,是精工院的電學實驗室,各種裝置齊全,技術員們都是老手,所以相互交流、合作起來十分順暢。
袁天罡的新式電報裝置,其自制或者用教學模型改裝的電路元件,被精工院更加精密的元件取代,無論是電容器、電感器、逆變器、整流器,其精度都比原先的配件好許多。
高精度的逆變器,可以將直流電轉變為精準頻率的交流電,於是不同頻率的交流電訊號,相互間的頻率可以“靠”得更近,於是可用的“報路”更多。
這道理,和士兵排隊類似,若士兵的間距長,那麼有限的距離上,一列隊伍中計程車兵數就會少;若士兵之間的間距短,同樣距離限制上,一列隊伍中計程車兵數就會變多。
經過改進,現在的交流電報通訊,可以實現二十四條“報路”在一條電報線上共存。
這就意味著電報線的效率大增,朝廷花錢拉一條電報線,沿線會有更多地區享受到電報的便利,而對應地區的官府,其普通公文的傳遞會更加便捷。
在此基礎上,若一條電報線路實行“分時多(報)路制”,能夠參與電報通訊的電報收發點會翻倍。
譬如,一條線路上,上午八點到十二點(一時段),是甲組二十四個電報收發點進行通訊,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十六點(二時段),是乙組二十四個電報收發點進行通訊。
下午十六點到晚上二十點(三時段),是丙組二十四個電報收發點進行通訊。
這樣的“分時多(報)路制”,能讓一條電報線路上,參與電報收發的“點”達到七十二個。
如果全天二十四小時都劃分時間段(每個時間段為四小時),能參與電報收發的“點”將達到一百四十四個。
如果電報線變成兩條(原有的電線杆上多架一條線),這個數字又翻倍,變成二百八十八個。
這是一個能讓人歡呼雀躍的數字,全都建立在交流電報技術上,毫無疑問,大家盼了許多年的那一天,終於到來了。
但新式技術下的電報機要大規模實用化,必須重新設計、製造,所以袁天罡的“原理驗證機”必須變成“量產機”,隨著電報線的架設,銷往各地。
所謂“量產機”,就是同型號批次生產的機器,其製作過程、內部結構、使用方法都是一樣的。
如今的技術水平,能夠實現單線二十四報路,那麼量產型電報機的發報和收報,就必須能夠在這二十四個頻率自由切換。
為了加快發報速度,必須採用打孔紙帶發報方式;為了方便維修,以及堅固耐用,機器的結構要最佳化且容易拆卸,以便更換故障零件。
同樣,為了方便大批次生產,量產機的結構也必須最佳化。
所以,如何將“原型機”最佳化成“量產機”,是袁天罡和精工院技術人員的任務之一。
當新式電報機定型,並且透過試用,確定效能合格,便會大量生產,屆時,朝廷拉起的一條條電報線,其線路上的各個電報收發點,都會用上這樣的電報機。
另外,不久前獲得專利的“電驛”,因為是針對直流電報線路而設計的,所以為了適應交流電報線路,也得進行改進。
大半個月時間,對於袁天罡而言彷彿稍縱即逝,在精工院實驗室的日子裡,他如同一隻掉進米缸的老鼠,歡欣鼓舞之餘,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
在這裡,他第一次見識到皇朝高水準實驗室的水平有多高,看著一座座精密車床及加工機械,看著一個個精密的電壓表、電流表,還有各種神奇的實驗裝置,袁天罡覺得自己不虛此行。
他本來一直在研究占卜、相術,試圖尋找天道變化的玄機,自從入了電學這個新天地,就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電,實在是太玄妙了,袁天罡認為,電學就是悟道的根本,太極(交流電)和兩儀(直流電),玄而又玄,若能將其中奧妙一一掌握,那麼參透天機便指日可待。
也許,他有生之年,看不到那一天的到來,但是,不努力一下,感覺自己就白白到世間走了一遭。
不知不覺中,已是正午,忙碌的人們,終於將量產型新式電報機的“原型機”組裝完畢,大家看著袁天罡,笑道:“先生,請給這機器取個名字吧?”
袁天罡聞言覺得奇怪:“取名字?此是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