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巨大的戰爭開支,讓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君主只能一方面剝削百姓,一方面向貴族、有錢人借貸,那麼,當債主覺得欠債之人(君主)似乎無力償還債務(靠戰爭獲取大量利益),就會起心思“換人”。
內憂外患之下,只要有個風吹草動,早就危如累卵的局勢自然崩潰,君主被洶洶怒火反噬。
羅馬國的“莫老”,雖然實現了對波斯的和平,但國家的北境依舊有蠻族在虎視眈眈,所以戰爭不能停,卻因為財政惡化,導致越來越多的人不滿。
才有了區區“隊主”造反成功並且當皇帝的鬧劇。
兩國只有維持較長時間的和平,君主才有機會緩和國內矛盾,然而君主想要和平,那些寄希望於發戰爭財的貴族、將領,還有佔據道德高地的宗教領袖不答應。
更別說,兩國自己也面臨著其他邊患,樹欲靜而風不止。
宇文維城說了一通,最後總結:如果波斯和羅馬再這麼不死不休的鬥下去,只會兩敗俱傷,便宜別國。
按照中原的話來說,就是鶴蚌相爭、漁翁得利。
漁翁會是誰呢?宇文維城覺得皇朝若不能消滅或者遏制西突厥,那麼與波斯東北境接壤的西突厥,成為漁翁的可能性很大。
其次,是羅馬國北境的“阿瓦爾”(音譯)汗國。
“沒有第三個可能麼?”
宇文溫忽然問,宇文維城聞言一愣,下意識看向地圖,看向波斯國西南境、羅馬國“阿非利加總管府”東面的“撒拉遜地區”。
那裡,是一大片沙漠,三面環海,沙漠裡點綴著一些綠洲,而撒拉遜諸部就生活在其間。
按照南司(南洋貿易公司)的彙報,撒拉遜諸部驍勇善戰,又不缺良馬,所以...
理論上來說,確實有可能變成漁翁。
“父親,撒拉遜沙漠幅員遼闊、寸草不生,難以置信這些部族能夠變成漁翁....”
宇文維城緩緩說著,斟酌用詞:“一如之前的南中爨氏,雖然部族不能不說善戰,可南中貧瘠之地,又能對中原如何呢?”
“突厥之於波斯、阿瓦爾之於羅馬,一如柔然、突厥之於中原,威脅巨大,一旦尋著機會,必然長驅直入,攻城掠地,為所欲為。”
“南中爨氏即便當年有餘力出擊,最多不過襲擾益州、交州地區罷了,如何有機會入主中原。”
兒子的結論有理有據,宇文溫點點頭,看向燕王宇文維翰:“大郎呢?你覺得誰會是漁翁?”
“孩兒也以為,若西突厥實力依舊,當是漁翁首選,其次是那阿瓦爾汗國,畢竟數次入寇,這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宇文維翰認真回答,不敢有半點破綻,免得被父親抓住破綻然後反擊:“至於撒拉遜部族,不過是大漠之中城邦聯合,即便商貿發達又怎的?”
“了不起如河中粟特各城邦,西域各小國,能成什麼氣候?”
同樣有理有據,宇文溫點點頭,卻又問:“但是,漁翁得利,可以說就是撿便宜,一旦羅馬和波斯鬥得兩敗俱傷,昔日弱小的邊疆部族,一樣有機會呀。”
這下輪到宇文維城‘進攻’了:“父親若這麼說,波斯和羅馬真到了兩敗俱傷地步,那兩國周邊各大小勢力都是有機會的,這就說不準了。”
兒子有主見,宇文溫很高興,所以,即便他知道歷史上的“正確答案”,也不會強詞奪理。
他今天給兒子上課,不是為了做“預言”,而是為了讓兒子提高眼界。
萬里之外的地方,他吃飽撐了才派兵干涉,而現在,有更好的辦法讓波斯和羅馬停戰,休養生息,然後周國就可以同時和這兩個大國做買賣,賺大錢,補貼財政。
用“進出口貿易”帶動國內經濟發展,這才是宇文溫最關心的問題,因為為了支撐變法,需要朝廷投入大量資金,而且開支會變大,一個穩定且利潤快速增長的“進出口貿易”,有助於保持健康財政。
若波斯和羅馬真的實現了長期和平,能夠好好調理內政、與民生息,享受到和平的紅利,那麼以後無論是西突厥、阿瓦爾還是撒拉遜,都不會有太大的機會佔便宜。
第一個功課,兩個兒子都圓滿完成,現在,宇文溫給出第二個題目,背景是周國要出來“主持公道”,讓波斯和羅馬握手言和。
那麼,周國應該怎麼分別向兩國進行“外交”,才確保兩國締結一個長期和平條約並嚴格遵守,以及確保周國的利益最大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