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周> 第四百四十一章 代價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四十一章 代價 (2 / 2)

治安事件,可大可小,但如何界定,很難分清楚,宇文溫當過州官,能想象得出一旦剝離刺史、郡守的軍權,會有什麼狀況發生。

譬如,各宗族、村落為了水源地或者田地劃分發生械鬥,這種治安事件算大算小?

說大,人家又不是要造反、抗稅、對抗官府,不能當叛亂處置,而且宗族械鬥自古以來司空見慣;說小,“參戰”人員搞不好數千,死人也可能死許多,到時候地方官吃不了兜著走。

然而沒有兵的刺史、郡守又如何去制止械鬥?

如果讓軍府負責解決,首先府兵是亦農亦兵,平日裡要種地,農閒訓練,遇到戰事應徵出戰,萬一農忙時軍府徵集府兵去調解械鬥,誤了農時該怎麼辦?

械鬥每年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各地府兵為了解決治安事件時不時就得集結出擊,耽誤農時、耽誤訓練,萬一當地府兵“番上”、不在當地了,又該怎麼辦?

體制改革,是為了解決問題,不是為了引發新問題,現有的體制也許有許多不合時宜之處,也許有些不適應新形勢,但執政者也不能一廂情願,為了改革而改革。

地方官文武分途,可以確保中樞對地方的控制,但代價就是降低行政效率、官吏增多導致冗員,這點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對於宇文溫的利弊分析,楊濟給出的解決方案倒也很直接,那就是“以史為鑑”。

總管府一級是最大的行政建制,現在全國有三十八個總管府,適當裁撤合併,譬如縮減到二十個左右,一如宋時的“路”,明時的“省”。

總管府軍政合一,這在當年三國鼎立(西魏、東魏、南梁,以及後來的周、齊、陳)時是必須的,但現在中原統一,可以適當調整。

總管府建制可以保留,但總管只負責民政,軍權劃出去,由都指揮使司掌軍權,都指揮使司下轄指揮使司,對應州一級,都指揮使司負責總管府轄境內的治安,包括平定叛亂(小規模)、民變、械鬥。

國家那麼大,州郡縣那麼多,中樞想要監察地方官,必須在各地設立監察機構,既然有了總管府的行政區劃,那麼按著一比一的配置,給每個總管府設提刑按察使司。

當然,內地總管府和邊疆總管府有區別,畢竟邊疆總管府面對的形勢不一樣,若繼續保留軍政合一體制,以提高行政和軍事效率不無不可。

宇文溫聽到這裡,哼了一聲:“那麼,內地那些總管府,實際上是都、布、按三司鼎立的狀態,對吧?”

都、布、按三司,指的是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為明代行省中平行的三個最高權力機構,楊濟見宇文溫直接說破,點點頭:

“是的,民政、軍政分開,輔以監察,可以防止總管府尾大不掉,確保地方官文武分途也不會導致行政效率大幅下降,但是由此會增加機構、官吏數量,這也是必然出現的問題。”

“陛下想要文武分途,想要防止地方做大,就得承擔由此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付出代價,相較而言,總管府也好、道或路也好,省也罷,不過是名稱不同,其實無所謂的。”

“陛下想要細分地方官府機構,想要加強中樞和地方對新形勢的適應,這都不是問題,微臣也罷,諸位宰執也罷,都能提出不錯的改革構思,唯一的問題,就是錢糧。”

“防止地方做大,必然實行分權、文武分途,但同時還要確保行政效率,這就必然導致機構臃腫、官僚集團人數膨脹,隨之而來的就是財政開支驟增....”

“所以,變法其實沒什麼,無非是願意付出多少財政開支而已。”

“陛下說過的,只要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楊濟說到這裡,用滿懷期待的眼光看著宇文溫:“陛下向來生財有道,是不會缺錢糧的,那麼只要錢糧準備到位,足以支撐大增的財政開支,那麼變法成功指日可待。”

宇文溫正在喝茶,聽到這裡差點嗆著:“什麼?朕何時說過這種話?”

“陛下,微臣可是聽得清清楚楚...”

“吶!”宇文溫放下茶杯,一臉嚴肅:“熟歸熟,若亂講話,朕一樣要治你造謠之罪!”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