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除夕,西陽城裡家家戶戶忙著置辦年貨,許多邸店生意興隆,掌櫃和夥計們為年前的最後一次銷售旺季而忙碌,工場、作坊的生產也漸漸停止,工人們即將領取工錢,置辦年貨回家過年。
但西陽城外某造紙場,依舊全力開工,隨著各地對紙張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各造紙場也越來越忙碌,即便到了年底,也忙得不停。
·然而回家過年是所有人的執念,所以即便市場需求旺盛,各造紙場東主也不得不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年底突擊生產,以便新年假期裡有足夠的紙張供應市場。
而現在,這家造紙場的一個車間裡,工人和技術員們卻不是在全力生產。
一個龐大的蒸煮釜正在執行,所有人都在安全防護牆後緊張的看著這個龐然大物,其中就包括幾個道士,還有觀察使李三九。
這個蒸煮釜加裝了幾個關鍵裝置,正是有了這幾個裝置,才能保證蒸煮釜能夠將木材(已切片)蒸煮成木漿,木漿經過漂白等一系列工藝後,就能製作成紙張。
為了這幾個裝置,技術員們琢磨了許久,一直未能成功,而五莊觀的梁道長也和技術員們一道研究了數年,前不久終於實驗成功。
這個成功,是伴隨著反應釜的大爆炸出現的。
現在,就是見證突破的時候,在場的人們都翹首以盼,唯有李三九一頭霧水。
他作為觀察使,自然要觀察各地發生的事情,然後上報天子,如今身處西陽,正好有一個技術突破,所以必須現場觀察,以便儘快將好訊息上報。
當然,若成功了,西陽的造紙業行會也會將這訊息上報、
見著時間還早,李三九認真看起資料,又有造紙場的技術員在一旁講解。
他對造紙不熟,需要人點撥。
簡單來說,造紙是一門技術活,尤其大規模造紙,其技術難度可不是小作坊造紙能比的。
大規模生產,講的是低成本、高良品率,而之前,黃州的造紙工場,其產品基本上都是以竹紙為主,因為竹子“蒸煮”製漿相對容易,竹子的生長速度也快、量大。
但隨著用紙需求的暴漲,光靠種竹子已經趕不上旺盛的市場需求,於是二十多年前的一個老問題重新浮現:能不能大規模用木頭造紙?
雖說濫砍濫伐不對,但鬱鬱蔥蔥的大別山脈,以及江南的綿延大山,那麼多的樹木若可以適當砍伐,以其為原材料造紙,可以讓造紙業的產能出現爆發式增長。
然而,如何高效、低成本蒸煮木材製漿,一直是個大難題。
正如用高壓鍋煮骨頭湯能將骨頭煮得發軟那樣,各造紙場的技術人員不是沒想過用高壓鍋來蒸煮木材,但這樣的嘗試做了很多次,全都以失敗告終。
但每一次失敗,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無數技術人員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隨著時光流逝,終於到了最關鍵的一步:一個能耐高壓高溫(相對而言)的高壓鍋。
也就是需要一個高效、耐用的蒸煮釜(反應釜,讓木材被蒸煮為木漿)。
其他的工藝都已攻破,就是這個蒸煮釜成了最後的攔路石。
要麼蒸煮出來的木漿不合適,要麼蒸煮釜不穩定容易爆炸,反正就是無法研製出耐用的蒸煮釜。
現在,這塊攔路石就要搬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