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周> 第三百六十六章 外交和浮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六十六章 外交和浮橋 (1 / 2)

皇宮,太極殿外東側,東堂,剛下朝的宇文溫,與中書令王頍、禮部尚書劉焯繼續商討事情,第一件,就是皇朝使者出使東海倭國之事。

去年,倭國遣使周國,現在,周國要派出使者,在對方使者的陪同下,前往倭國。

使者此去,會攜帶國書,這國書該怎麼寫,很關鍵,所以“相關人員”之一的中書令王頍、禮部尚書劉焯,需要聆聽天子的教誨,把握“核心思想”,確保國書達到應有的效果。

兩國禮尚往來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周國和倭國交往卻又不那麼簡單,其關鍵之處,就是兩國究竟要以何種地位進行交往。

倭國當然不配和周國平起平坐,但對方不會自認為周國屬國,那麼以周國的觀點,可以認為:你這海外撮爾小國不識好歹,莫要遣使來丟人現眼了!

但基於現實考慮(海貿),兩國有加深交往的必要,於是雙方國書裡,如何自稱及稱呼對方,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為了這件事,宇文溫的心腹張魚,奔走於兩國之間,最後作為宇文溫的代表,和倭國權臣蘇我馬子作了種種細條,為雙方遣使互訪擬定了解決方案。

連線兩國的外交橋樑,搭起來了。

去年秋天,倭國使者帶來的國書裡,倭王的開場白是“東海國王致書中原至尊無恙”,然後在國書裡,先說了一通場面話,獻禮若干,表達願兩國通好之意,末了,含蓄的請求封賞。

現在宇文溫決定,周國的國書,就著倭國國書定的調子,以“中原至尊”問候“東海國王”為開頭,說一通場面話,申明兩國通好之意,末了,給予對方封賞。

封賞之一,賜金印,上書“周委倭國王”,這個做法,是依後漢故事。

封賞之二,封倭王王子(實際就是王太子)廄戶為“徵夷大將軍”,自闢屬官、籌建軍隊,為周天子徵發東海蝦夷(倭國東境的蝦夷部落)。

而倭國和蝦夷諸部的戰爭,早就延續數百年了,此舉不過是周國正式認可倭國的行為是“正義之舉”罷了。

宇文溫給王頍和劉焯把這個調子定下來,之後國書該怎麼行文,那就是中書省和禮部的事。

之所以如此安排,當然是費了一番苦心,宇文溫既然不打算和倭國翻臉,又要給倭國權臣蘇我馬子以助力,幫助對方“刷政績”,便要以如此方式搭建兩國交往的橋樑。

不然,倭王要是敢在國書裡說什麼“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宇文溫是要發飆的,那麼使者還不如不來。

既然倭國遣使,國書就得模糊用語,以方位“東海”代稱,倭王是為“東海國王”。

對方不想自認周國藩屬,不想稱周國皇帝為唯一“天子”,以維護倭王在國內的無上地位,可以,宇文溫不計較些許虛名,那麼對方就以方位稱呼周國天子為“中原至尊”。

這樣,就巧妙繞過了兩國實際地位關係,給雙方都留有足夠餘地以對內進行“解釋”。

其次,周國賜予倭國國王“周委倭國王”金印,實際上是重申了倭國國王的地位、身份,等於說廢話,但倭王得到了這枚金印,可以驕傲的向國內臣子宣稱,自己的王權獲得了“中原至尊”的認可。

最後,最關鍵的一點,周國封倭國王子(王太子)廄戶為“徵夷大將軍”,這是最關鍵的一件事。

在這個前提下,周國使者到倭國京城,倭王不必親迎,只需要讓身為儲君的王子(王太子)代為效勞,叩謝“中原至尊”對自己及大王的封賞。

如此一來,倭王可以迴避,由儲君接國書,禮節上的難點就繞過去了。

徵夷大將軍一職,是周國所封官職,所以,受封徵夷大將軍的倭王王子,名義就成了周國臣子,別國儲君成了周天子的封臣(名義上),天朝上國就有了面子。

周國朝廷喉舌可以將其鼓吹為“倭國已臣服皇朝”,而倭國朝廷喉舌同樣可以鼓吹“太子得中原至尊看重”,雖然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

相對的,倭國王太子得了這個封賞,多了個金光閃閃的大義名分,討伐起“東夷”(蝦夷),多了個冠冕堂皇的由頭:不是我們倭國看你不順眼(想搶你們的地盤),是大周天子看你不順眼,讓我來討伐你!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