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報線斷了就斷了,反正還有快船跑腿,南北兩岸一樣能夠通傳訊息,所以沒什麼大不了的。
沿海冰封期似乎會延長,這一情況己方又不是沒考慮到,該做的準備,早就準備好了,所以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在萊州黃城集結的大軍,自然會按照方案渡海北上,如今是春天,海上風暴較少出現,故而船隊渡海的風險不大。
就算真的遇到風暴,導致傷亡慘重,那又如何?
又不是沒有備選的應急方案!
王頍想到這裡,不安的情緒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他對自己有信心,對自己精心策劃的遼東之役有信心,這麼多年的準備,已經儘可能考慮到各種變數,所以區區開局不順,沒什麼大不了的。
高句麗,這幾年被官軍折騰得疲憊不堪,其遼東城池大多被摧毀過,雖然事後重建,卻不可能比一開始更堅固。
受高句麗徵調的靺鞨各部附庸,也因為連年吃敗仗加上爆發過大瘟疫而元氣大傷,敵我的實力差距愈發明顯,現在決戰,正當其時。
燕王宇文維翰作為行軍元帥,實際上不需要操勞什麼,具體軍務,天子已令王頍全權負責,所以,他沒理由為一點小事而患得患失。
現在,燕王還在西面的幽州燕津,官軍主力還集結在燕津、黃城,尚未渡海而來,但戰爭,可以開始了。
。。。。。。
翌日上午,天空依舊烏雲密佈,呼嘯的北風中,夾雜著細微雪花,身著戎服的王頍,站在旅順北側城頭,看著浩浩蕩蕩的軍隊出城,沿著官道向北而去。
這些士兵,身著寒衣,卻未著甲,甲仗及行囊都裝在馬車上,所以士兵們是輕裝上路,按照以往的表現,他們能夠在十日走完六百里的路程,要在期限到來以前,抵達目的地。
而那時,集結在燕津和黃城的大軍,依舊未過海。
如此安排,不是排程失當,而是按計劃行事,為了儘可能爭取更長的作戰時間,戰爭必須在一月就打響,而提前駐紮在遼東半島以及遼口、錦州的軍隊,就成了大軍的先鋒。
天子下令討伐高句麗,起大軍三十萬。這三十萬兵馬之中,就包含在遼東半島以及遼口、錦州過冬的軍隊,此外,北洋貿易公司的“髡軍”不算在內,卻一樣要出征。
所以,按照計劃,大軍東征分三個批次出擊,第一批次的進攻,軍隊構成是在遼東(遼西)過冬的軍隊,不算“髡軍”,兵力五萬,在初春就要發動進攻。
第二批次,是渡海而來的軍隊,兵力十五萬,在春末夏初投入戰場。
第三批次,是後續抵達燕津、黃城的軍隊,兵力十萬,在夏末時作為戰略預備隊投入作戰。
這是王頍根據實際情況擬定的作戰方案,可以在現有海運能力下,以最高的效率將作戰力量投入戰場。
雖然將軍隊逐次投入作戰的做法,會給敵軍以喘息之機,但這正是王頍想要達到的效果,他要讓高句麗有時間拼湊大軍,以此與周軍決一死戰。
然後在決戰中,他要徹底將對方的脊樑骨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