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綠水畔,數條鐵索橫跨河面,其東西兩端均有堡寨,又有大量青壯在東西兩岸下水,在冰涼刺骨的水中打木樁,木樁及鐵索組成的障礙,宛若一道籬笆,將鴨綠水航道鎖住。
此時雖已如春,但天氣依舊寒冷,開始融化的冰雪,使得河水比起冬天還要冰涼,下水的青壯們在齊腰深的水中打木樁,一個個凍得瑟瑟發抖。
鴨綠水的水位不淺,即便是冬春之際水位較低時,河中心的深度依舊可以讓人沒頂,也就只有一些淺灘河段,才能勉強實現打木樁封鎖航道的效果,這處河段,就是其一。
人在寒冷的天氣下水,很容易凍死或者凍傷,上岸後若得不到必要的照顧,還會染上風寒,若無必要沒人願意在這種時候下水,但很多時候,大家是身不由己。
下水可能會死或者只剩半條命,但不服從官軍的調遣,那是馬上會死,整條命都沒了。
該怎麼選,傻瓜都知道。
只有身強體壯的人,才能在這時候下水,在冰涼刺骨的水中熬上一段時間,至於其他人,則要在岸上服勞役,擔土挑石修建各種防禦設施。
上游,許多滿載石塊的木船向著這處河段駛來,船上士兵操縱著船隻靠向木樁,然後開啟船底木塞,讓船沉入河底,倚著木樁,形成障礙。
從數日前就開始的施工,如今有了成果,隨著沉入河底的船隻越來越多,這處河段上,一道堰壩初具雛形。
開春,周國“髡軍”又要入寇,據說周國此次還大張旗鼓發放什麼檄文,聲言要將撮爾小國(高句麗)踏平,於是鴨綠水沿岸的高句麗駐軍,立刻開始佈防,準備迎戰。
周國的“髡軍”連年入寇,每次都是乘大海船浮海而來,直接經由鴨綠水入海口逆流而上,對上游鴨綠水沿岸地區進行襲擾,所以,高句麗軍民知道今年必不例外。
為此,鴨綠水沿岸高句麗軍隊,總結了歷年抵抗髡軍入寇的經驗及教訓,加強河防,在淺灘河段直接修築溢流堰,形成一道道障礙,阻止敵人戰船逆流而上。
光靠在河裡打木樁、拉鐵索,當然擋不住敵軍戰船,這是血淋淋的教訓,所以,只有在河裡築起宛若石牆的溢流堰,在航道上形成一道“門檻”,使得吃水較深的大船無法透過。
再於兩岸設營寨駐守,儘可能抵擋敵軍,透過節節抵抗的方式,和對方耗時間,一直耗到冬天,迫使對方撤軍。
這對於高句麗軍民來說,是無奈但有效的防禦方式,而夏秋之際河水暴漲,所以溢流堰的高度還得增加,屆時在敵軍的威脅下,官軍未必有辦法集結百姓施工,所以只能趁著現在敵人未到,抓緊時間趕工。
東岸營寨,守將看著河中的忙碌景象,看著那些在寒風中下水打樁、瑟瑟發抖的青壯,沒有任何憐憫之色。
為了趕工,就只能驅使百姓下水,毫無疑問,這樣會讓很多人凍死或者凍傷,但不這樣做,待敵軍來襲,突破河防,百姓一樣會被擄走,對於官府來說,這些被擄走的人和死沒區別。
所以無所謂勞民傷財。
官軍和百姓,權衡利弊,當然是選前者,對於將領們來說,平民甚至賤民,總是要為官軍犧牲的。
有軍隊在,就有地盤,就能聚攏流民定居,供養軍隊;可若只要百姓而沒有軍隊,那就是待宰的羔羊,孰輕孰重,不言而喻。
守將正思索間,忽見下游方向冒起黑煙,那是下游烽燧在接力示警,預示著敵軍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