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他說這麼多年國家老是打仗,打到都沒錢了,而皇帝卻依舊要打,為此不斷加稅,大家都受夠了。”
“孫,他說皇帝就該被推翻,城裡的人們都這麼盼著,盼著新皇帝讓大家過上好日子。”
花園裡,孫敬誠藉助通事,和一名“驛館”僕人“交談”起來,雖然僕人只是區區賤民,但他從對方口中,知道了一些自己之前不知道的事情。
羅馬皇帝莫里斯一世,確實擅長打仗,也立下赫赫武功,但因為連年征戰消耗國力太大,以至於窮兵黷武,讓國內的不滿情緒日漸高漲。
莫里斯一世在位到現在,將近二十年,各種不滿情緒積累起來,已經到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地步。
所以,正如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事引得天下大亂那樣,羅馬國的一支北部邊軍譁變,導致眾多反對勢力集體發難。
區區一支譁變的叛軍,就這麼大搖大擺向著國都逼近,沿途駐軍居然無動於衷;
叛軍到了國都城外,城內居然有人偷偷開啟城門,讓其不費吹灰之力就攻入國都;
國都內的百姓,夾道歡迎這些叛軍,歡呼著跟隨叛軍一起攻打皇宮,而那些貴族、將軍們卻袖手旁觀,坐視皇宮陷落,皇帝及皇族被屠殺。
與此同時,皇帝的支持者們也被叛軍清算,不過數日時間,“帝黨”就被屠戮一空。
屠殺,都是在國都百姓的見證之下發生的,所以人所眾知。
在國都,大部分人都盼著皇帝死,所以才出現了一個奇觀:區區一個百人長在中原就是隊主,就能挑唆軍隊譁變,然後帶著叛軍攻入國都,弒君篡位。
一代雄主就此隕落,孫敬誠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而那位男僕,依舊眉飛色舞的說著,對接下來的日子,充滿期盼。
通事將其所說轉述,孫敬誠聽著聽著,不知該說什麼。
莫里斯一世連年用兵,即便是因為好戰,也有國家邊患頻仍不得不用兵的原因,難道換了個皇帝,邊境蠻夷就消停了?官軍就不用打仗了?
一打仗就要花錢,錢從哪來?
莫里斯一世據說為了籌集軍費橫徵暴斂,但應該是財政沒錢才會如此,這個問題同樣不是換了個皇帝就能解決的。
滿懷希望支援新君上位的平民,恐怕以後會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而最關鍵的一點,區區百人長,何德何能座御座?
坐上去了,誰會服?新君要如何穩定局勢?就靠著那些士兵掌控朝局?
孫敬誠對羅馬國內的情況不清楚,但他能猜出羅馬的貴族、將軍們內心想法,這些人必然大多對皇帝不滿,所以能坐視一個百人長推翻不得人心的皇帝,卻不會坐視這個百人長當皇帝。
身份尊貴的貴族和將軍們,怎麼可能會向一個粗鄙的小卒稱臣!
孫敬誠想著想著,不由得憂心忡忡,他認為羅馬國今後必然會發生內亂,波斯國還會趁火打劫,那麼使團若不能在大亂爆發之前離開羅馬,恐怕就要被波及。
抬頭看著東方的天空,孫敬誠心中嘆道:唉,我家中上有高堂老母,下有年幼的兒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