屆時,周國的佈局就已經完成了。
他想著想著,走到院子裡,抬頭看向西北方向。
陛下說得對,打鐵還需自身硬,靠扶持一個可汗就想讓草原臣服,那就只有養虎為患的唯一結局,所以,還得靠自己。
。。。。。。
朔州西北,陰山南麓,白道南端,河畔,巨大的工地上,一座城池已經初現雛形,城牆雖然只有牆基,但已經合攏,周長接近二十里,可想而知此城將是一座規模不小的城池。
工地不遠處有幾座新起的磚窯,此時煙囪已經冒出濃煙,將為新城(包括城內各類建築)的修築提供大量磚塊。
新城池的城牆分為二期工程,一期為夯土城牆,二期便是給夯土城牆包磚,成為夯土包磚城牆,再配合四周炮壘,屆時這座名為“綏遠”的城池,將會成為陰山山脈周邊地區最堅固的堡壘。
也是周軍在陰山防線的前沿出擊據點。
駐於此的周國精銳騎兵,隨時可以經由白道翻越陰山,對陰山北麓廣闊的漠南草原發動進攻,而陰山南麓大片廣袤的水草豐美之地,不再是突厥的牧場。
工地南側,綏遠築城使、皇子宇文維寧,看著河流以南那一望無際的平原,不由覺得心曠神怡,這片地區,可以放牧也可以農耕,不好好開發,真是太可惜了。
宇文維寧知道,這是戰國趙的雲中郡故地,是父親所說陰山以南、黃河河套以西的膏腴之地,用作牧場,可以蓄養戰馬萬匹,用作農耕,可以開墾出良田萬頃。
這樣的寶地,一直未能為中原有效開發,淪為草原勢力南侵的跳板。
宇文維寧知道,歸附皇朝的突厥啟民可汗,曾經請求帶著部眾到此遊牧,以圖東山再起,請求卻被父親婉拒,因為這片地區,必須掌握在朝廷手中。
而經營這片地區的關鍵,就是要有個核心城池,這個城池首先要扼守白道南端,擋住南侵的敵人,然後有充足的水源,有高大的城牆,完善的居住設施。
這座新城,要成為駐軍和屯田百姓的庇護所,為歸順朝廷的突厥牧民提供安全過冬場所。
綏遠,就是這座核心城池。
東西走向的陰山,宛若一堵巨大的城牆,橫貫在中原(並朔地區)和草原之間,所以陰山防線,是中原抵禦草原的第一道防線。
元魏時,沿著陰山北麓設了六鎮以為邊防,防範柔然,現在,朝廷要重建防線,卻要先在陰山南麓站穩腳跟,築城屯田,以當地產出來供養邊防大軍。
然後穩紮穩打,將防線推進到陰山北麓。
白道,是大軍往來陰山山脈南北的唯一通道,扼守白道北端的武川、白道南端的綏遠,就是陰山防線的門戶。
陰山北麓的武川故城,是宇文氏的祖宅所在,孤懸在外多年,如今已為皇朝收復,修葺一新的城牆,沉甸甸的火炮,足以擊退來犯的突厥大軍,守住白道入口。
而陰山南麓的綏遠,將是武川的有力後援,早日完工,屯田軍民就能早日安心開荒種地。
宇文維寧肩負著築城重任,雖然形同開荒,困難重重,還有可能要和突厥各部打交道,與狼共舞。
但年輕的皇子卻滿懷信心、鬥志昂揚。
宇文維寧雖然年輕,卻知道父親在他這般年紀時,已經在黃州大施拳腳,而他,有信心將綏遠建設為邊塞第一大城,使得陰山南麓成為塞上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