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周> 第二百零三章 雁人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零三章 雁人 (1 / 2)

陰山山脈南麓,黃河北岸,漢九原郡故地,一座由堡寨擴建的城池邊上,許多農民正在新開墾的田裡勞作,為農田供水的水渠裡,剛抽上來的黃河水流淌著。

黃河邊上,立著幾座水車,不斷將河水提到岸上水渠,灌溉著周邊農田,水車邊上一字排開許多立軸風車,依靠時有時無的風力,將河水提到水渠。

風車陣裡,幾名男子正在忙碌著,檢查各風車是否安裝到位,順便檢查抽水唧筒是否運動自如。

風力抽水機,是靠著風力推動風車轉動,然後透過簡單的傳動裝置,將旋轉運動轉變為抽水唧筒內唧杆的往復運動,以此進行抽水。

風力抽水機的抽水效率不高,但執行成本很低,只要有風就能運轉,晝夜不息,若數量夠多,提水量還是不錯的,這對於開荒的農民來說,是堪用的提水工具。

屯田的農民,並不是本地人,多為並朔百姓,均為商社或商賈的僱農,過完新年,便啟程來到這裡,抓緊時間開荒,播下種子。

忙碌到秋天,待得收穫完畢,僱農們便返回家鄉,帶到來年回到這裡,進行新一年的勞作。

他們和大雁一樣秋去春來,所以被稱為“雁人”,而僱傭他們到邊疆屯田的商社、商賈,就將屯田所得糧食上繳當地駐軍,換得“鹽引”、“糖引”。

再以此到幷州官府處換取食鹽、白糖,轉賣生利。

此即為“開中法”,是朝廷為了解決邊軍糧食問題而推行的政策,本來官軍邊防僅限於朔州邊境,但現在延伸到陰山南麓黃河河套地區,新設的堡寨,需要用這種方法來保證駐軍的糧食供應。

商賈只要將糧食運到指定地點,就能從當地駐軍手中獲取“鹽引”、“糖引”。

有腦子靈活的商賈或商社,直接僱傭百姓在邊軍駐地附近開荒種田,於是省去了長途運輸之苦,省時省力。

為了節省成本,商社僱傭的農民不會在邊軍駐地過年,水車和風車,會提前拆了收入庫房,來年再用。

“雁人”們開墾出來的農田,屬於商社或東主所有,待到以後,這可是不得了的財富。

黃河邊上,許敬誠看了一會立軸風車的運轉,覺得這玩意的抽水效率太低,當然,對照物是蒸汽抽水機,不過立軸風車不需要燒煤,倒是節省了很多費用。

如果不是這裡缺煤,他真想裝上蒸汽抽水機,到時候能灌溉的農田面積更大,即便要燒煤,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划算的。

許敬誠是幷州人,家族世代經商,幷州境內開始普及的蒸汽抽水機,他頗為熟悉,只是幷州煤多,所以蒸汽抽水機隨便用,而這九原地區沒什麼煤礦,所以用不了蒸汽抽水機。

許敬誠本來在朔州做買賣,父親得知官府行開中法,便讓他帶著僱來的農民到九原屯田,以屯田產出換取鹽引、糖引。

僱農是“雁人”,今年秋後要回家,許敬誠卻不是,他今年冬天得留在九原,為家族產業的發展做準備。

如今的九原城,已經不是單純的軍寨,朝廷在陰山南麓設豐州,以新築的綏遠為州治,又在九原地區設九原郡,以九原城為郡治。

所以,九原城開始接納平民百姓定居,許敬誠及家人便是其一,只是因為九原地區荒廢已久,沒有熟田可以耕作,連駐軍的糧食都要靠幷州運來,沒有太多餘糧供給尋常百姓。

但隨著城外開墾的農田越來越多,再過幾年,九原本地的糧食產量上來後,不僅能養活駐軍,還能養活更多的平民,而到了那時,火輪船也會開到這裡,運來大量的物資。

想到火輪船,許敬誠不由得看向河面,只要不是冬天,這裡的黃河河段是可以行船的,而傳聞中的火輪船,據說可以從黃河下游關中地區逆流而上,克服千辛萬苦,將物資和人員運到九原。

到時候,九原就會變得繁榮起來,這也是許敬誠提前到九原開荒的原因。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