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老師,有穩定的收入,學校幫解決住房問題,每年有寒暑假期。
每年都要進行考核,表現優異的教師,除了待遇提升之外,還能教而優則仕,做學政官。
這是宇文溫為窮苦學子們設計的一條上升通道,讓他們可以靠著自己的努力,用知識改變命運。
就讀期間,學校會安排學生們勤工儉學,讓他們能夠自食其力,在不加重家庭負擔的情況下完成學業,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獲得一個當官的機會。
當然,如果師範生有志投筆從戎,軍校的大門也對他們敞開。
這就是宇文溫正在推行的師範教育,讓無數貧寒學子看到了出人頭地的希望,所以幾個師範學校陸續對外招生之後,無數學子蜂擁而來。
如今的相州州學,兼師範教育,逾萬名在校生,除了三千多人是為了考試選拔而讀書,剩下近七千人,都是為了當老師而就讀的師範生。
這些師範生囊中羞澀,交不起學費,承受不了在考試選拔中一次又一次落選的失敗,所以選擇了免學費的師範教育。
只要認真讀書,畢業後就會有穩定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能夠養活自己,能夠養活著自己的妻兒,如果書教的好,還有機會當官。
這條路雖然漫長,但風險小很多,對於家境貧寒的學子來說,有很強的吸引力。
所以,相州州學的通宵閱覽室每晚都是人滿為患,莘莘學子們為了改變命運而讀書,不知不覺中,成為宇文溫手中另一支新軍的成員。
宇文溫要對付世家門閥,實際上難度很大,必須針對“對症下藥”,長期堅持下去,才能有效動搖世家門閥的根基,
那麼世家門閥的根基是什麼?
首先是莊園制經濟,其次是對知識的壟斷。
這兩條不解決,世家門閥就不會“死”,如同野草一樣,春風吹又生。
瓦解莊園制經濟,難度不小,而打破知識壟斷,難度同樣不小,但宇文溫一直都在努力著,想辦法解決各種困難,沒有急著推廣科舉制。
論考試,如今的寒門子弟哪裡考得過世家子弟,所以光有考試選拔制度還不行,得在考試內容上做文章。
定下知識點,讓考試內容圍繞知識點來出題,如此一來,世家子弟的知識優勢必然銳減,寒門子弟能夠以“抄近路”的方式,快速縮短和世家子弟的教育差距。
宇文溫的打算,就是用“應試教育”對付“素質教育”,用應試教育教出來的“應試型”學子,對付精英教育教出來的世家子弟。
而師範教育成功與否,就是這一戰略成敗的關鍵。
宇文溫今日一整天都在校園裡轉悠,所見所聞,都讓他十分滿意,“新軍”的骨架已經初具雛形,距離成軍,已經為期不遠。
他離開座位,向外走去,坐在一旁的宇文維城也起身跟著,父子二人辦理好手續,出了前臺,外邊那些坐在凳子上“等號”的學子們動了動。
排在前面兩位的學子,到前臺辦理進入閱覽室的手續,其他學子挪了挪位置後依舊低頭看著書。
宇文溫和兒子走在迴廊裡,便裝侍衛跟隨左右,他看著夜色下的校園,有些感慨。
當年的皇宮,如今變成了學校,而他的小小行宮,如今就在“故宮”一隅,和校園作伴,倒也熱鬧。
他忽然停下腳步,回首看向燈火通明的圖書館,問兒子:“你看到了什麼?”
宇文維城思索片刻,答道:“父親,孩兒看到了希望。”
“對,希望。”宇文溫對兒子的回答很滿意,拍拍對方的肩膀,語重心長的說道:“人有了希望,就會鬥志昂揚,若加以正確引導,那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的時代,必須結束,即便要為此努力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甚至更久也值得,也許父親等不到那個時候,不要緊,你能看見就行。”
聽得父親說起生死話題,宇文維城有些緊張:“父親如今春秋正盛...”
“人固有一死,什麼長生不老,都是騙人的。”宇文溫笑了笑,繼續向前走,“記住,如果不想看見滿朝文武都是姻親或者叔伯子侄,就得靠科舉。”
原本的歷史裡,即便隋唐之際就有了科舉,但世家門閥退出歷史舞臺,要到唐末,足足兩百年多年的時間跨度,宇文溫一直在努力縮短這一時間跨度。
他想在有生之年,看著門閥政治垮臺,但沒有絕對把握做到。
這不要緊,因為他還有兒子可以接過這個重任。
“五姓七望,沒什麼大不了的,父親即便要花上數十年,也得把他們的根基砍斷,到時候,你來把他們推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