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見丞相進來,紛紛行禮,宇文明直接切入主題,問討論的結果如何。
將作大監宇文愷,有些失落的答道:“啟稟丞相,下官等經過議論,覺得豳王所獻方案確實可行,也確實最合適。”
宇文明聞言點點頭:“是麼?那宇文將作說說?”
“是,下官遵命。”
宇文愷開始分析起豳王宇文溫所獻解決三門峽漕運問題的方案來。
而本來,為了解決砥柱之險的問題,宇文愷是極力主張炸掉砥柱山的。
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辯論,宇文愷漸漸被豳王派來的人說服,放棄了炸山的方案,而開鑿運河繞過砥柱之險的方案又不太理想,就在這時,豳王給出了新的方案。
那就是在三門峽東西兩端設大倉,然後修建一條長約二十里的“鐵路”,連線東西兩倉,以水陸交替的方式,繞過砥柱之險。
實際上這個方案和開鑿運河類似,只是用鐵路取代了運河,宇文愷之前已經知道了山南鄂州有鐵路,而連線黃州西陽和光州光城的鐵路正在修築,但他因為對鐵路不是很熟悉,故而沒有往這方面想。
如今,豳王所獻方案,準備好的相關資料汗牛充棟,宇文愷和同僚仔細研究了數日,最後不得不承認,這是個可行性很高、預期效果不錯的解決方案。
今日,丞相召集相關官員到相府議事,就是要把事情定下來,如今,連最擅長工程營造的宇文愷都放棄了自己的主張,認為豳王所獻方案可行,別人自然就沒有異議。
宇文明聽了宇文愷以沙盤為輔助進行的講解,愈發覺得豳王的方案可行性很高,當場拍板,馬上“定稿”,然後付諸實施。
他之所以這麼急,是因為形勢有些緊迫,如果不早點解決三門峽砥柱之險影響漕運的問題,增強兩京道的運輸能力,到明年,可能會出大事。
今年,關中降水不足,影響到了秋收,雖然不至於引發饑荒,但糧食歉收已成定局。
宇文明派出許多官員到關中各地巡察,根據收集來的訊息,以及按照往年情況判斷,若今年冬天降雪量不足的話,明年關中極有可能大旱。
若真如此,關中必然爆發大規模饑荒。
屆時文武百官及長安百姓若不想東出洛陽“就食”,就只能期盼兩京道的運糧能力大增,讓朝廷能把關中的糧食大量運入關中,解決因為大旱歉收而導致的糧食短缺問題。
作為執政的丞相,如果出現天災,很容易被人詬病,宇文明不想授人以柄,故而急著解決這個問題,也正是因為如此,宇文愷先前的主張,讓宇文明頗為動心。
只要轟天雷管夠,炸掉砥柱山,就能讓黃河漕運能力大幅增加,而所需時間很短,宇文明正是因為考慮到這一點,才傾向於採納宇文愷的方案。
但現在,不久前還說要親自說服豳王的宇文愷,此時承認豳王的方案切實可行,對此,宇文明不由得好奇起來:“宇文將作,那西陽測繪術真的如此神奇?”
“丞相,西陽測繪術,確實精妙,然則只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罷了!”
說到學術,宇文愷就來了精神,他不能容忍別人質疑將作監的實力,西陽測繪術確實有意思,為工程建設提供了有趣的思路,但不代表就能取而代之。
宇文愷出身武勳家族,父兄皆以弓馬顯名,他自己卻是個異類,不善弓馬卻喜讀書,又是讀書人中的異類,擅長工藝,尤善建築。
宇文愷精心研究歷朝歷代營造法式,如今造詣不敢說天下第一,但躋身一流絕無問題。
所以,他絕對不會承認,興起於西陽的光學測繪術,能夠取代千百年經驗積累所得營造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