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政績,才能聚集更多的聲望,對於下一步佈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市舶貿易,比起朝貢貿易,更能推動沿海地區的發展,只有興旺的貿易需求才會有大量的貨物轉運,才能支撐起龐大的貿易船隊,才能讓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航海中去。
耽羅國作為典範,也會是東海貿易的一個重要中轉站,市舶司有了這個可靠的中轉站,可以更方便的開展與百濟、新羅、倭國的貿易。
而駐紮在島上的軍隊,以及停泊在港區的戰船,可以有效威懾百濟、新羅、倭國沿海海寇,免得對方把市舶司的船隊當做肥羊,時不時咬上一口。
宇文溫覺得,如果在耽羅島的佈局順利開展,那麼接下來的局面就開啟了,市舶司的貿易前景會不錯,但想要把海貿規模做大,卻很難。
如今的東海各國,實力有限,雖然中原的絲綢、瓷器在百濟、新羅、倭國不愁銷路,但對方能支付的硬通貨實在有限,有用的特產也不多。
雙邊貿易要長期維持下去,並且有較大發展,前提是貿易雙方都能拿得出對方所需的大宗貨物,如今這種類似於單邊市場的貿易,真的很難有更大發展。
中原需要金、銀、銅,但東海各國,金、銀、銅的產量低,若海貿靠硫磺、昆布貿易支撐的話,無法將規模做大,至於皮貨、人參貿易,總是杯水車薪。
簡單來說,中原的生產能力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市場(東海諸國)的購買力太差,如此懸殊的差距,是制約海貿發展的重要瓶頸。
宇文溫為了把東海海貿的市場做大,已經殫盡竭慮想辦法,然而在這生產力低下的時代,想讓百濟、新羅、倭國增強購買力,談何容易。
但再難,也得想辦法,不說市舶司,河南道織造司同樣需要開拓更多的市場,若是做好了,宇文溫可以由此獲得新的力量,讓更多的人因為利益,站到他這邊來。
一個擁有武裝力量的強大利益集團,足以讓他立於不敗之地。
想到這裡,宇文溫坐起身,看著自己畫的草圖,看著東海對面的扶桑列島,不由得頗為期待。
百濟和倭國,關係緊密,原本的歷史裡,兩國抱團對抗唐朝,直到白江村一戰,唐軍以少勝多大破倭軍,嚇得倭國肝膽俱裂,風聲鶴唳。
隨後倭國決定向唐朝學習,才有了源源不斷的遣唐使。
如今,百濟協防耽羅,結果海、陸大敗,傷亡不小,百濟必然擔心周國隨後以耽羅島為跳板,發動直接進攻,屆時北有高句麗、東有新羅虎視眈眈,百濟危矣。
所以,百濟遣使向倭國求救實屬必然,倭國方面如果不蠢,應該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那麼對方接下來會採取什麼應對之策呢?
宇文溫從俘虜的口中得知,最近數十年來,百濟和新羅征戰,多次戰事告急,倭國數次應百濟之請,派兵浮海而來助戰,他想著若如果倭國這一次也如舊例,那麼....
宇文溫現在只想做海貿,不想把和倭國的關係搞僵,但這不代表他怕事,如果真要打仗,那就打一場好了。
若事態向壞的方面發展,類似白村江之戰的那種海戰會爆發麼?
真是令人期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