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鄴城朝廷苟延殘喘,對方必然為了保命而分權,以此吸引河北各地世家高門、豪強大戶來勤王,河北的地方實力派很可能會因此站在鄴城朝廷這一邊。
屆時,大舉渡河的長安朝廷軍隊,可以將這些人斬草除根,來一個總清算。
以地域集團而論,是關隴集團對山東集團的總清算,當年的東西魏、周齊對峙,要在這時徹底分出結果。
那時的鄴城,會化為火海,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無數世家高門的精英,會被人投入漳水,浮屍阻塞河道,以辨清流、濁流!
白馬之禍,將會提前三百多年出現,世家門閥精英子弟傷亡殆盡,家族被打斷脊樑骨,香火和血脈斷絕,天生貴種們的門閥政治,提前退出歷史舞臺!
這就是引蛇出洞、斬草除根,宇文溫可以不靠科舉這把軟刀子,而是以平定逆賊的名義,直接用鋼刀讓世家門閥提前退場。
這樣的做法,對於他來說很有誘惑力。
然而,其代價極有可能是戰爭曠日持久,河北,在這個時代可是人口眾多、物產豐饒的發達地區,是中原最富庶的精華地帶,一旦戰亂不休,極有可能生靈塗炭。
赤地千里,民生凋敝,人口要數十上百年才能恢復,這樣殘破的河北,宛若殘花敗柳。
萬一鄴城朝廷病急亂投醫,引突厥南下,或者大量僱傭契丹、靺鞨(勿吉)、奚等邊境胡人打仗,那算什麼?
也許,自己能夠決定這樣的戰爭何時開始,但肯定沒有能力決定這樣的戰爭何時才能結束。
宇文溫想到這裡有些恍惚,看著面前眾將,難以做出決斷。
。。。。。。
夜,宇文溫獨坐帳內,看著幾張草圖發呆,傍晚時的軍議,他並沒有做出決定,因為思緒很亂,便暫時休會兩個小時(一個時辰),要好好想一想。
無論如何,宇文溫要求自己在今晚必須做出決定,而距離最後時間,還有十五分鐘。
他面前的案上,有一副地圖,是按照那個時代的記憶繪製出來的地圖,看著這幅包括了華北、東北和朝鮮半島的潦草地圖,宇文溫思考著一個問題。
河北紛亂,獲益的是誰?
還用問麼?除了突厥,就是高句麗。
當中原戰亂,南北對峙時,在原漢四郡地盤發展起來的高句麗,尚且在中原王朝(北方政權)面前老老實實,然而當北魏滅北燕時,高句麗佔了個天大的便宜。
北燕皇帝在行將亡國之際,帶著大量官員、軍隊、百姓、工匠渡海逃入高句麗境內,直接讓戶數不超過十萬戶的高句麗獲得了一個“升級大禮包”。
北燕難民的到來,直接讓高句麗人口翻倍,而隨行的工匠、士兵、文武官員,直接讓高句麗經濟、軍事上的實力都得到增強。
國力本來不及北燕的高句麗,吸收了等同於本國人口數量的北燕難民,國力瞬間大漲,打破了海東(朝鮮半島)均衡格局,並影響到了東北諸民族的生存及遷徙。
本來地廣人稀的高句麗,開始向南兼併百濟、新羅的國土,向西侵佔遼東郡舊地,隨著北魏分東西,又有周齊對峙,中原朝廷無暇東顧,高句麗已經把遼東收入囊中,奴役了大量靺鞨部落,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高句麗國土面積大規模擴張,不斷征服遼東的靺鞨部落,國內人口和軍隊規模不斷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野心膨脹。
宇文溫大概能想到一幅情景,那就是河北亂成一團,戰火連年,赤地千里,大規模饑荒爆發,為逃避戰亂、為了活下去而四散逃亡的百姓、敗兵,很容易被佔據遼東的高句麗所吸收或者奴役。
而轟天雷(火藥)、配重投石機技術,也有可能跟著敗兵一起,成為高句麗的又一個大禮包。
如此一來,軍備大幅升級、野心再度膨脹的高句麗,極有可能向東滅掉百濟、新羅,一統海東(朝鮮半島),國力又上一個新臺階。
到那時,對方的目光必然轉向中原,首先是吞下遼西,以此為前進基地,覬覦中原的花花江山,到時候一個強化版的女真金國,會提前五六百年出現在中原東北角。
那個時候,統一了中原的朝廷,要抵禦高句麗對幽燕邊境的蠶食,必然派駐重兵集結在幽州一帶,然而河北歷經戰亂已經殘破不堪,人力物力枯竭,無法支撐大規模駐軍。
極端的情況,就是明末危局提前上演,而“當年”的明廷只需要對付盤踞東北的後金,如今的中原朝廷,首要外患卻是北面草原上的突厥,哪裡有餘力同時支撐兩個戰略方向的重兵集團。
也許,這種情況是宇文溫想多了,畢竟歷史上隋末中原戰亂不休,高句麗也沒見趁火打劫得手。
然而正是因為宇文溫的原因,這個時代已經提前出現了火藥和配重投石機,原本歷史軌跡裡攻防雙方是防守比進攻有利,現在,卻已經變成進攻比防守要有利。
“當年”的高句麗,是憑著龜縮戰術死守城池,生生耗得隋、唐大軍糧草供應不上,被迫撤軍,若是現在高句麗有了進攻性武器轟天雷、投石機,野心急劇膨脹,未必就會安心,不會看著中原紛亂而不趁火打劫。
宇文溫覺得世家高門的問題必須解決,門閥政治不可以繼續下去,所以把水攪渾來個渾水摸魚是個不錯的辦法,但風險就是富庶的河北可能會被戰火燒成白地,殘破不堪。
若便宜了高句麗,搞出個加強版的金國禍害中原,那麼自己不就是罪人了?
可是出現這種事情的機率好像不是很大,會不會是自己杞人憂天?
鬧鐘的鈴聲響起,時間到,要做出決斷了,宇文溫的目光變得堅定,站起身,示意候在一旁計程車兵近前:“去,擂鼓,召集眾將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