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戰術沒問題,問題在於搞錯了目標:己方可不是什麼虛弱不堪的綿羊。
如果是硬對硬,北上的隊伍根本就不怕這些兵力明顯處於劣勢的攔截者,但現在情況不同,身後呼喊聲連天,喧囂塵上,大營內曼延的火光之中黑影重重,也不知是否有追兵發現他們的蹤跡而策馬追來。
在這裡和對方糾纏很不明智,對於護送主帥和幾名將領北逃的騎兵來說,為大隊人馬爭取時間逃跑是首要之務,故而分一支小隊去攔截對方。
己方六十五騎,對方看上去大概有三十餘騎,己方人數明顯佔優,不會被對方“吃掉”,這六十五騎只要趕走追兵,調頭繼續北上即可。
離隊驅趕攔截者的騎兵很快便落在後面,大隊伍繼續向前衝,雖然黑夜裡在黑乎乎的野地裡疾馳很危險,隨時有可能會摔得人仰馬翻,但逃命要緊管不了那麼多。
不一會,東面又有敵騎追來,看樣子也是有三十餘騎。
很快,另一支六十餘騎的小隊離開、轉向,去驅趕這些煩人的追兵。
大隊伍前進,然而追兵依舊緊追不捨,在東面數十步外並排向北前進,距離漸漸接近,沒一會對方又分出三十餘騎試圖靠近、襲擾。
第三支小隊同樣是六十餘騎,離隊去驅趕攔截者。
對方兵力不過百來騎,所以侯莫陳瓊覺得這三輪驅趕下來,足以讓追兵死心,未曾料剛過一會,東面如影隨形的追兵中,僅剩的騎兵靠了過來。
黑夜裡看不清具體人數,看上去大概還是有三十餘騎。
侯莫陳瓊對於追兵這種不死心的韌勁倒是有些佩服,再分兵六十餘騎去驅趕追兵,二比一的兵力優勢,絕對能趕走對方。
果不其然,那六十餘騎攔住追兵前進的方向,一同消失在夜幕之中,最後那三十餘追兵終於被趕跑,侯莫陳瓊覺得終於清靜了,一門心思向北趕路。
看看天色,估算一下時間,他覺得以目前趕路的速度,大概中午前就能趕到離狐,而屆時己方大軍還能有多少人能逃出來,不得而知。
沒有馬,靠兩條腿跑是跑不遠的,若能逃過最初的追殺,那些潰兵只能躲在野外某處,看看能否躲過搜查,而能夠逃出來的騎兵,又有多少會抵達離狐還是個問題。
若沒有備馬,靠著一匹馬不停的跑,即便跑到地方馬也不行了。
侯莫陳瓊一行有備馬,所以這不是問題,關鍵在於他逃到離狐城後,能守多久是個問題,官軍慘敗的訊息必然很快擴散出去,屆時人心惶惶之下,保不齊有人會起別的心思。
兵敗如山倒,說的不光是戰場上,慘敗影響的不光是將士計程車氣,還會影響人心,一旦眾叛親離,萬事皆休。
侯莫陳瓊正思索間,有馬蹄聲接近,他第一反應是離隊驅趕追兵的那些騎兵歸隊,然而旁邊部曲的驚呼讓他為之一愣:“追兵!追兵又靠過來了!”
循聲望去,侯莫陳瓊發現東面曠野裡又有數十騎向己方靠過來,看樣子就是剛才一直緊追不捨的追兵。
這就有些奇怪了,因為侯莫陳瓊明明記得對方一開始兵力最多百騎,後來依次分了四撥妄圖攔截自己,對方每撥人馬都是三十餘騎,剛好就那麼多,怎麼現在還有數十騎?
他每次分派出去驅趕對方的那些騎兵,數量佔絕對優勢,不可能讓對方還有機會再追上來。
侯莫陳瓊剛要下令分兵去驅趕新一撥追兵,卻驚覺自己身邊不過五十餘騎。
敵我雙方剛遭遇時,他一行人共計三百出頭,對方最多勉強百騎,結果不知不覺中,己方就剩下五十餘騎,轉頭看看幾乎和己方齊頭並進的追兵,也有差不多六十騎的數量。
對此,侯莫陳瓊不由得錯愕:本來三比一的兵力優勢,怎麼變成一比一了?
這是怎麼回事?